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实现技术扩散?

 1月9日,世界银行公布了<全球经济展望2008——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扩散>的报告。近期美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2%,今年预计仅为1.9%。报告认为,受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影响,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从去年3.6%下降至3.3%。



  美元弱势,经济衰退迹象明显,金融市场动荡,无疑给全球经济的软着陆投下阴影。这些风险将削减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和资本流入,降低他们境外美元投资的价值。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动用外储及缓冲机制来应付一些意想不到的经济冲击波。



  基于这一预测,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对策应包括尽快实现技术扩散。这份以发展中国家吸纳新技术能力为专题的报告认为,技术进步有助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这是贫穷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29%减至2004年的18%的原因。但是,报告作者伯恩斯指出,尽管1990年代至今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速度较发达国家快40-60%,其吸纳的技术含量却仅为后者的四分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中,这主要表现为技术吸纳能力上的两极化现象。一方面,在中印等国,主要科研中心和主导企业的运营水平已接近世界前沿;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的水平只有最高生产率水平的1/5。世行发展预测部的达杜什认为,要实现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仅靠开放并不足够,还需要"加强教育、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移民团体的联系"。



  世行报告提议了一系列的政策方向,其中有三点相当值得重视。首先,提高教育的质与量,尤其是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缺乏懂得运用基本技术的工人,企业便不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情况在中国相当普遍。从发达地区迁往落后地区的企业中,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则凤毛麟角。主要原因是落后地区的工人技术水平太低,高技术企业即使搬过去,也难以请到合适的雇员。对此,政府要做的是尽可能多地向国民(尤其是落后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其次,经济布局必须有利于技术扩展。研发中心固然不能到处都建,仅能集中在一些经济中心,但是吸纳技术的地区却不能只限于这些中心附近。中国便存在这种情况,京沪穗三大经济圈拥有不少技术研发中心,但经济圈外围却散布了大量的落后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极大的落差。按照世行观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善基础设施,包括了道路、电力及通讯,使经济中心能与外围的落后地区高效地连结起来,技术扩散才有实现的物质基础。其次则是在经济布局上的安排,政策取向和公共资源的走向都是值得再思考的题目。最后,改善投资环境,令创新企业得以迅速发展。



  事实上,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两位数字的高速增长后,加上国际能源和食品等要素价格的居高不下,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关头。如何让创新技术从发达地区扩散到落后地区,无疑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方式。


上一条: 粮食出口应摆脱单纯“创汇”思维

下一条: 3号文件对房地产的影响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