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币材之一,但直到清代才成为主要货币。而既便在清代,我国仍然没有广泛流通银元(铸币),而一直停留在秤量货币阶段。古代的秤量货币就是百姓所谓的“碎银”。每每在翻阅古典章回小说时,我们常会读到这样的描写:一个好汉(诸如武松)走进酒店,怀里拿出一包银子,大呼:“小二,给洒家切三斤牛肉,打几斤好酒来!”别看那些英雄好汉喝酒那么豪爽,但到最后买单时未必很大方。因为古代的碎银是需要秤来称的,等到那时,无论谁,没有不瑙铢必较的……
每次交易还要带把秤来称银,这给交易带来很大不便,所以后来就有了纹银,因为形状似马蹄又被称为“马蹄银”,再后来就是银铸币。银币不是中国的发明,而是在明朝时从墨西哥(当时还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流进来的。所以直到现在,人们称银元仍然叫“大洋”。当时流进国内的银币主要有两种:西班牙银元被称为本洋;墨西哥银元因正面是一只老鹰嘴里衔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因此民间又称“鹰洋”。
19世纪末期,洋务派从西方引进新式机器开始自铸正面是一条象征大清王朝的龙的银元,民间把它叫做“龙洋”。龙洋与鹰洋并行一直通行到民国初年。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开始铸发新币,那就是今天国人还耳熟能详的“袁大头”。国民党掌权以后,中央造币厂于1933年开铸新银币,正面为孙中山头像,背面为帆船,民间因此有 “船洋”之称。当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每月收入是8块大洋,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对付了。李大钊教授当图书馆馆长,月收入160大洋。陈独秀是当时思想界的明星,北大给的薪水自然比别人高出很多,为360大洋。依实际购买力比,如今的大学教授比当年穷太多了。
现在我们到乡间去,可能偶尔还会看到爷爷奶奶辈珍藏的银币。这些银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鹰洋、龙洋、船洋和袁大头。而如果到了城里的钱币收藏市场,那大家看到的旧银币就五花八门,令人眩目了。从明代一直到民国,我国存世的银币达上千种。旧银币不仅反映了我国近代金融的兴衰,铸币技艺的发展,而且还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目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理财,不少人就把目光投向了古银币市场。投资旧银币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鉴定成色的真假。有个收藏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以3800元的价格买了一枚民国二十一年的壹圆“船洋”,它背面因为有三只水鸟,故在业界又称“三鸟币”(目前市场价为5000至6000元)。但后来行家拿去一看就连说是假的,用普通的民国二十三年船洋改刻而成,目前市场价不过一两百元。改刻时去掉银元正面“三”字的上下二笔,即将年份“二十三年”改成“二十一年”,并用小银片制成三只飞鸟粘贴在帆船上方。只是这枚赝品做工很精致,普通人用肉眼很难识别。
如今的钱币收藏市场,从民间收集上来的各种银币成百上千,虽然大多极为普通,在市面上流通也不过一两百元,但偶尔也会碰到稀世珍品。比如,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江西创建红色根据地时曾铸造过不少银币,但到目前流传下来较为罕见,因此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在上海、香港等地曾拍出过11万的高价。再比如,光绪年间浙江省造的壹圆银币,目前身价甚至到了二十万以上。为什么这么高价呢?仍逃不过“物以稀为贵”这条铁律。
这种壹圆银币如此稀少,说起来还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关。由于各地方戏曲的广泛演出,发生在同治、光绪之交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这件轰动朝野的大案,至今仍被常常被大家提起。此案历时三年,经过七审七判,最终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下旨方得以平反昭雪。案结之后,浙江大批涉案的官员被革职查办,浙江的一些高官从此失去慈禧太后的信任,因此不再被允许制造银币。所以,自那以后,浙江省造的银元在市面上流通极少,到现在流传下来便成稀世珍品了。
其实每一块银币都是有生命的,它的后面往往都有个传奇故事,或许与历史有关,或许与我们当代有关。
(又:文中关于银币价格及“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一段,是从浙江省钱币学会资深会员汪观林老先生处采访得来,在此谨向汪老表示感谢!)
上一条: 2008:私募、主权基金推动全球并购
下一条: 营销:游走在想象力与忽悠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