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带给银行业的启示

 过年的时候和家人、朋友到电影院看场电影,是个不错的娱乐。但我们看到的都是银幕上的热闹,观众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大片的经费是哪里筹措的?这年头,没有足够的资金想拍出叫好叫座的大片实在是不容易。



  如今是市场经济,统一拨款、统一拍摄、甚至统一组织观看的电影拍摄模式基本已经消失,如果硬要找个最近的例子,那也不是电影,是最近在央视播出的“中国首部商业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该片由财政拨款1000万元,但总导演陈晓卿算过一笔账,所有编导们在拍摄期间每月平均收入不到2000元。(2007年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显然这不是一条可以长期走下去的路。



  第二种选择是导演、演员自己请找老板吃饭,找老板投资。10多年前,这还成。但现在大片投资动辄上亿,肯投钱、敢投钱的老板不那么好找了。



  第三种选择,是拉广告赞助。冯小刚早几年拍贺岁片的时候,弄了不少植入式广告,最后自己都看不过去了,在《大腕》里自我解嘲了一把。而这招被今年的《命运呼叫转移》运用到了极致,出演明星之一葛优就是中国移动形象代言人,中国移动从赞助商升格到出品人了。无怪乎,有观众看完片子后认为是花钱看了1个多小时广告。



  第四种选择是通过预售等形式吸引境外投资者,又或以合作拍摄的方式筹资,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大片拍摄方式,但是这些渠道的融资成本相对过高,限制也较多。



  第五种选择,也是冯导发明的。目前,国内并没有欧美那样专门的影视拍摄担保公司(凭借担保制片方可以到银行去贷款)。但《集结号》依然成功获得了招商银行(600036行情,股吧)5000万元的无担保授信贷款,开创了国内银行业无担保贷款影片的先河。(1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集结号》不但在市场上赚了个盆满钵满,而且上了《新闻联播》。也许正是因为没有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不用费心琢磨如何把赞助商的LOGO弄到片中,还不用看着老外指手画脚,《集结号》才能成为一部相对纯粹的大片。



  我们已经说了几年的流动性过剩,其实不但许许多多想干一番事业的无名中小企业缺少资金,而且很多知名的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也是“等米下锅”、“流动性偏紧”,我们的金融机构看到这一点了吗?特别是在息差逐渐降低并且执行从紧货币政策的2008年,愿意从方面多多寻觅机会吗

上一条: 广东下调电价只是开始

下一条: 产业结构致使跨国公司频频“涉污”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