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在对所居城市环保满意度不高之时,也当观照、反省一下自己的公民责任。应该说,近年来,公众对于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还是有着相当强烈的环保意识并身体力行。但从整体上看,这种环保知行却仍处于“洼地”层面,并没有将公共空间的环境保护和个人责任紧密联系起来。
近日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31个省会城市“环保民生指数2007”显示,在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方面武汉的排位并不靠前,而武汉公众的环保满意度排名也位居倒数第四。这样的数据或多或少地冲淡了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喜悦。不过,想办法摆脱公众环境满意度不高的尴尬,或许正是时下“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和重要目标。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各个层面,渗透到生产、流通以及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等各个领域。要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美好愿景,需要各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公众参与是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然,如何激活公众参与的力量,则不仅考验着公众的“责任公民”意识,也考量着政府的主动引导智慧。
环保事业,本质上是“公众事业”,离开了公众参与,它将行之不远。公众的环保参与期待“责任公民”意识。连续三年的环保民生指数表明,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环境满意度均在及格线下低位运行,且有逐年走低之势,这无疑为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行为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公众环保意识得分总是高于环保行为得分的差距,折射出公众环保知易行难,主动参与性还不够。
公众在对所居城市环保满意度不高之时,也当观照、反省一下自己的公民责任。应该说,近年来,公众对于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还是有着相当强烈的环保意识并身体力行。但从整体上看,这种环保知行却仍处于“洼地”层面,并没有将公共空间的环境保护和个人责任紧密联系起来。购物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之所以屡禁不止,就在于公众对它们有着过多的“便利”依赖。殊不知,影响的是公共环境。这就需要公众自身不断提升环保知行层次,在注重个人环保的同时,将视角向促进公共环保延伸。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称得上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环保行为的积极。
我们迫切期待公众自觉参与环保,但不能一味指望公众自觉参与,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主动引导。政府部门以身作则转变发展方式,因应公众对环保的殷殷期待,这恐怕是引导公众参与的无形力量、有形榜样。如果政府部门一边埋怨公众参与意识不强,一边却在大干快上一些牺牲环境代价、浪费资源成本的项目,那么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调动不起来的。要知道,许多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是被浓黑的天空、呜咽的河流、悲泣的土地所扼杀的。
公众参与环保的激情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他们对环保共同利益的感觉。一些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不高,不是“不为”,是“不能”也。
某些制度、法律和机制的缺失,导致公众不得不缺席。因此,政府部门要切实建立与完善公众参与环保的制度、法律和机制,不断拓宽和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强化公众的环保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的活力。譬如环保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体制,将环保纳入社会公共事务全民参与的范畴。正是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办法》等法规出台后,“圆明园环评”、“松花江水体”索赔、厦门PX项目搬迁等引起大众瞩目的环保事件才进入公众的视野。
公众参与的力量,是一种可持续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激活,就会从更大范围、更深层面推进环保事业前行。联合国环境保护大使珍·古道尔博士有句名言:“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
上一条: 厉以宁: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
下一条: “视觉级差”里的茅于轼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