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和毛病,有些中国特有的“外贸病”还病得不轻,同时引起的“并发症”也着实不轻。可尽管中国外贸毛病不少,但终究非中国外贸的主流。
海关总署11日发布统计快报,去年我国外贸出口总值首度跃上2万亿美元台阶,达到21738亿美元。
这几年,中国外贸的年度成绩单越来越亮丽,可有关部门在公布外贸统计数据时反倒越显低调,不光放弃了早年作为巨大成就宣扬的惯例,连正常和客观的述评也往往被省略。这看上去颇不可思议。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条:
其一,国际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来自美洲、欧洲、亚太乃至非洲和中东。压力释放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各国工会组织和行业产业商会;二是各国研究机构、国会议会、金融货币机构以及残存的意识形态障碍和新滋生的“后冷战思维”。
国际压力形成的背景因素,择其重点也有两条:一是“中国制造”的汹涌冲击的确打乱了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自身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的既有步履,这是发达国家屡屡挥舞反倾销大棒的缘由所在;二是与中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中国出口产品特有的区域性板块状生产优势,致使他们同类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被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所取代,导致他们对“中国制造”产生怨愤与不满,转而跟着西方国家起哄。
其二,由于外贸信息公开性长期不足(背后是自然人和市场法人知情权保障难题),而国际压力年甚一年,外加“公民表达”的时兴和媒体报道时的一知半解,及许多“半吊子”专家学者在材料占有不全、未作全面客观分析后的随意发言,“中国制造”为发达国家打工、“世界工厂”只赚取血汗钱之类的言论被过度放大,导致作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及参与全球化重要表征之一的对外贸易成果,成了有关部门在道义层面似乎只有回避的尴尬结局。
中国外贸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和毛病,有些中国特有的“外贸病”还病得不轻,同时引起的“并发症”也着实不轻。可尽管中国外贸毛病不少,但终究非中国外贸的主流。
中国外贸的主流是:它解决了1.2亿个就业岗位;它为中国(仅以去年为例)一年就能进口近1万亿美元的基础原材料、短缺农副产品、重要工装设备、高科技产品提供了强大的支付能力;它使中国潜在的诸多比较优势得到不断开掘,通过国际经济交往,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学习借鉴国外技术、规则、标准和管理经验;它加速了国内外市场对接,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型,促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它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起到有形无形的巨大推动作用;它以大国小国谁也离不开“中国制造”为特性,形成全球范围的“中国存在”,成为国家从容开展“经济外交”不可或缺的一张“王牌”……
其实,西方国家对从中国大量进口低附加值的工业品和日用品是满心欢喜的,他们在骨子里真正担心的是,中国出口产品中,中高档产品的比例逐年提升(去年,该比例已首次超过50%),而且,中高档产品出口年度增速连续7年超过中国出口产品的年度增速。而这对中国来说,是更深层次的自信。
上一条: 漫游费降价方案,请脱下马甲
下一条: 价格调控最该关注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