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严防职校生沦为廉价劳动力

高职学生如何让书本与实践结合得更好?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微电子专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天在校上课,两天进厂上班。昨日,在该校“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上,用人单位对这一“工学结合”模式拍手叫好。(1月14日《重庆晚报》)



  据该校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告诉记者,重庆微电子一线技术人才十分缺乏,学生还在读大一,就有不少企业上门要学生。



  一边是大批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边却是用人单位纷纷争抢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出现这种反常现象,无疑说明了如今的大学教育已经与社会用工需求严重脱节。职校尝试“工学结合”,让在校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后半工半读,这个模式无疑是值得提倡的。它有利用职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际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有利于提高职校生在社会中的职业地位,促使更多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分流高校教育,从而化解其它高等院校无法应对“僧多粥少”的教育现状,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在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微电子专业这次尝试叫好的同时,笔者认为,在学生权益的保障上,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和管理。笔者注意到,报道中有一句话说:“工学结合的模式得到企业认可。很多专业的学生在工厂实习还要付给企业钱,但接收微电子专业学生的企业表示不收钱,并且每天给学生10元钱补助。”每天只有10元钱补助,这无疑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如果管理不好,学生的权益极易被侵害。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久前,新疆科技学校2006级计算机应用班的35名学生被学校安排在一家网络公司无工资实习时,被逼整天玩网络游戏砍大树。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一天工作12个小时砍7000棵树,每个月赚1000元左右(据2007年10月11日《都市消费晨报》)。再之前,也有艺校女生被安排到娱乐公司陪酒的深刻教训。



  职校生半工半读的“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新型的学习和就业结合的教育模式,值得在其它职校和专业推广运用,前提是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权益的保障,避免学生被用人单位利用,沦为廉价劳动力。

上一条: PE可能的风险无非有3类

下一条: 降房价祭母,即便“作秀”又何妨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