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票证制抑制通胀风险?

春节之前,国内政策面的最大焦点是与物价搏斗。除了国务院和发改委已确定实行的临时价格管制、实行部分重要商品的涨价备案制度之外,社会上又出现了重回票证制度的呼声。



  参加广东省“两会”的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日前表示,国家发改委的“提价备案”政策用心良苦,但对于粮油、猪牛羊肉、牛奶等产品,基层农贸市场往往一天一个价,难以取证,该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抑制粮、油、肉价格上涨。如何从根本上抑制物价上涨?朱列玉认为,政府应运用市场手段间接干预经济,建立粮食储备、食用油储备、猪肉储备。同时,在物价显著上涨时期恢复适用粮票、油票、肉票供给制度,可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同时也可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消费的需要,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



  朱列玉代表所提的推出粮票、油票和肉票的做法,是中国久违了的票证制度。票证制度是中国计划经济的一个缩影,它是在供给不足时代抑制需求的典型做法,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才完全停止。在市场化改革几十年之后重回票证制度,虽然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也不太可能得以实行,但其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各类物价全面上行,是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中国这一轮的通胀风险,根源在于货币因素。具体到物价来看,则与市场开放与价格机制扭曲有很大关系。以资源价格改革为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提出好几年,在前几年物价还不太高的时候,其实存在着推动资源价格改革的机会。



  再看市场开放。中国在不少竞争性领域,已经实行了市场开放,但在部分重要领域(如石油、天然气、电信、公用事业等)仍然实行了市场限制,大量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市场。当通胀加剧时,政府为了抑制物价,只好采取价格管制措施,这在供应上人为形成了两难局面:国有企业不愿意亏本向市场供应低价商品和服务,政府则担心价格放开后对社会的冲击。



  历史上曾有过价格放开缓解供需矛盾的例子。1992年之后,全国投资建设旺盛导致煤炭需求大增。由于价格放开速度较慢,再加上铁路运输的限制,从1992年下半年直到1996年,国内煤炭市场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1993年开始煤价逐步放开,在价格“双轨制”的驱动下,全国煤炭产量也出现了连续数年的大增产,1997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3.97亿吨,使煤炭生产从供不应求转到供过于求的局面,煤炭价格也开始下跌。



  如果不放开市场准入,供给就只能处于受抑制状态,当需求增加时,就会出现短缺,进而推高价格;如果不放开价格,生产商也会减少供给,同样造成市场供应不足,形成混乱。这样下去,国内重新推出粮票、肉票、油票就不是不可能的。可以设想,当高通胀来临之时,供应不足再加上油价过高,发展到极端会出现什么情况?


上一条: 家用电器说明书与价格管制的副作用

下一条: 藏富于民也应讲究方式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