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着乱花钱”的预算发人深思

  “不花完,你就是蠢材!”虽属调侃之辞,却击中要害。几乎没有人怀疑,广东省人大代表卢光霖在地方“两会”上的这句诤言,已经刺痛现行财政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长期存在的积弊。会上,这位原广州地铁老总现身说法:广州地铁2号线的概算是106亿元,结算时只花掉88亿元,省下18个亿,但是到头来,不仅没有受到赞扬,还被批评“没达概”。卢光霖由此感慨,现行相关做法存在错误引导,它不是促进大家都来节约,而是逼着你大手大脚花钱。



  对公共财政投资的建设项目进行概算评估,属于必须履行的刚性法定程序,概算产生的数字也应该是严肃的,应该尽可能符合实际需要,而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但是,概算数字的高度严肃性,并不意味着要苛求它终极无误。一字之“概”也好,一字之“预”也好,都只表现为某种可能性指向,概算之后还有决算。横跨一定时间段的重大建设工程,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因为某些动态变数,诸如拆迁成本增加或遭遇技术难题,诸如技术革新或方案优化,导致最终的决算或正或负两极偏离概算,根本不足为奇。只要理由得当,该追加的投资追加;同理,如果属于节余,该收回的收回,也是天经地义,公益建设项目本质上毕竟不是商业契约。



  以卢光霖所言工程为例,除非有证据表明该项目在概算之初就存在失真,否则,较之于建设工程项目普遍存在超概算的通病,18个亿怎么说应该都是一笔不菲的节余,何以竟让人不悦?退一步讲,即便该项目在概算之初存在评估失真,那么实施过程予以矫正又有何不妥?个中问题,值得深思。



  不在乎钱的“去向”,只管钱是否花完,这种仅以“达概”为绩效考核标准的预算,折射的其实是一种懒政作风,是对法治财政与公共财政的误读,更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任。


上一条: 为什么要依法监管价格

下一条: 财政逼人花钱岂能为百姓管好家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