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奥运会作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在短短的16天里,需要满足人数众多的运动员、境外媒体记者以及几十万境外游客的需求,需要修建大量体育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以满足奥运会短期的超常需求。但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这种需求急剧衰退,这使得举办城市经常处于两难境地:如果大规模兴建城市基础设施和体育场馆,奥运会后设施的闲置几乎不可避免;如果只顾及奥运会后常态需求,不建或少建设施,又会在举办奥运会时捉襟见肘,有损举办城市形象,对城市长远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奥运会前后需求的巨大落差,成为举办城市最为棘手的问题。这种需求的巨大落差,是奥运低谷形成的基本原因。
一、奥运低谷的表现形式
(一)由投资下降导致的经济增长波动
这是奥运会后“低谷效应”的第一种表现。在筹备奥运会阶段,主办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比较集中,大量的基础设施、场馆建设投资和城市环境建设投资直接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奥运会结束后,与奥运会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场馆建设投资停止,如果不能够合理引导投资,有可能造成主办城市经济增长放慢,甚至停滞,对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带来风险。
自1984年洛杉矶以来的历届奥运会中,除了汉城奥运会以外,奥运会结束后,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因投资下降导致的经济增长“低谷效应”的出现。此外,一些行业在奥运会筹备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奥运会后由于需求迅速下降,这些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市场突然缩小的制约。例如,建筑业、建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环保产业、科技产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如果不加以调控,受奥运“低谷效应”的影响,这些行业在一定时期也有可能出现衰退现象,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奥运低谷”的困扰。奥运低谷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率下降、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北京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在奥运会筹备期内,与奥运会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就达到1800亿元。随着奥运会筹备工作的结束,这方面的投资接近尾声,如果不能够未雨绸缪,就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放慢,不利于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因此,奥运会结束后,如何合理引导投资,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二)体育场馆利用不足带来的资源闲置
这是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的另一种表现。奥运期间需新建大量比赛场馆,奥运会结束后,如何避免场馆闲置就成为各主办城市面临的难题,耗资巨大的体育场馆仅养护费用往往就成为举办城市的沉重负担。
不同的主办城市,由于体育场馆数量和功能不同,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发展阶段不同,在体育场馆方面的投入也有很大不同。随着奥运会的结束,体育场馆利用不足带来的资源闲置严重程度会有很大不同。2008年奥运会,北京新建、改扩建和临时性比赛场馆达31个,还有100多个训练场。相比较于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等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新建的场馆数量多,投资大,赛后运营费用也会很高。如何保证奥运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无疑是一道十分复杂的难题。
除了上述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风险外,就北京奥运会而言,还有一个如何利用奥运会提供的历史机遇,最大限度提升中国形象、北京影响和中国企业品牌的问题,也就是奥运营销问题。如果不能够很好把握奥运会这一全球瞩目的历史机遇,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北京的城市影响和中国的企业品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其风险可看作奥运营销风险。
二、经济增长波动对首都经济的影响
奥运会筹办期间,北京对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道路、信息化建设、环境设施、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以及体育场馆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而奥运会举办期间,包括残奥会在内,前后一个半月时间,大量境内外游客和750万人次观众将发生巨额消费支出,同时,还将伴随大规模的企业奥运营销活动,这样,北京在整个奥运会举办期的一个半月内,总需求将迅速增加,这些增量的需求通过乘数效应拉动区域增长。奥运会后,有关奥运会的大规模投资和消费会迅速减少,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将影响北京经济增长,并对旅游、建筑、体育、餐饮等奥运相关产业产生直接冲击。
(一)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分析
1.近20年来北京市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1986—2006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0.6%,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9.3%,北京比全国高出1.3个百分点。2007年,北京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同期全国人均GDP为2000多美元,北京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倍。
尽管北京经济的增长速度和人均发展水平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就其20多年的经济增长趋势看,北京与全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十分相似。奥运会的筹办将会对北京经济起到较大促进作用,使北京经济发展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自北京筹办奥运会以来,我国经济也同时进入到一个新的较快发展阶段,2003—2006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0.13%,可以认为已经处于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即使不考虑奥运因素,由于北京经济增长趋势与全国经济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北京经济在这一阶段也应处于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2003—2006年,北京市实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2.35%,比全国年平均增长率高出2.24个百分点。考虑到20年来(1986—2006年)北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而奥运会筹办期间,北京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2个多百分点,其中1个百分点应当看作是奥运因素所致。
(二)后奥运低谷对首都经济的影响
根据现有数据,在北京市政府2001年确定的总计2800亿元的“奥运预算投入”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00亿元,体育设施建设投入170亿元,环保设施建设投入713亿元,奥运会期间的运营费用117亿元。2003年安保费用突破了预算,增加了3.75亿美元,约合31亿元人民币,加上其他方面的费用预计也会有所突破,则“奥运预算投入”预计为2900多亿元。
在这2900多亿元预算投资中,绝大部分属于北京市财政拨款或者由其通过其他方式筹措,只有部分体育设施、基础建设和奥运会运营费用是由北京奥组委筹集会自筹。这2900亿元是与奥运会相关的直接支出,从而成为拉动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奥运会后这部分支出的急剧减少也将成为后奥运低谷出现的主要诱因。但许多基础设施投资在北京“十五”规划中原本已经包括,比如环保交通等项目,约1440亿元,这些投入即使没有奥运会的举办也会按原计划进行建设,但剩余的约1460亿元投入则可以看作是由奥运因素引起的。
(三)避免经济增长波动的若干措施
避免经济增长波动和产业衰退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合理规划,平抑投资规模
奥运经济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奥运会举办之前一般会因为巨大的奥运投资而使举办城市经济高速发展,而在奥运会举办后,这种奥运投资的消失将会使社会投资总规模急剧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导致经济出现衰退。鉴于此,北京市在开始进行奥运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时,就要进行合理规划。一般来说,奥运场馆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推延和取消,所以就要对一些与奥运会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投资的时间和规模进行调整。对原规划中的投资如果可以不提前就尽量不要放到奥运会前进行,对奥运会前可以推迟的投资则尽可能推迟到奥运会后进行,避免投资过于集中在某几个年份,引起经济大幅波动。
2.引导投资方向,防止投资结构的大幅波动
除了投资总量对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外,投资结构的差异也会对不同的行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各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这就需要对投资方向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整,避免各行业出现较大的波动。
与奥运直接有关的投资基本上难以进行调整,因此,北京市应该对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和旅游景点等行业的投资进行适当引导。例如,可以向住宿业管理者提供有关奥运会旅游者的情况并进行说明,包括人数、预计停留天数、需求档次等,避免对住宿宾馆等盲目扩大投资。对房地产业更要进行宏观调控,例如审批土地时,适当减少奥运会前用地额度,增加奥运会结束后两三年的用地额度等。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抑制了投资结构出现较大的波动,同时也有利于熨平投资规模的波动。
3.优化产业政策,加大对滑坡产业的支持力度
在奥运会后,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行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为了避免这些行业承担过多的损失和解决人员失业问题,北京市应该对这些行业的有关产业政策进行调整,给予较多的产业优惠。
例如,对建筑业,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鼓励他们向京外发展,把过剩的产能和人员向京外转移。同时,对建筑业失业人员优先考虑帮助培训就业,或者增强对他们的失业保障程度等。对房地产业,一方面保证开发用地的供应和贷款,另一方面还要采取适当措施增加居民购房能力。
4.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健康产业的消费能力
2007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超过了7000美元,消费结构已经到了应该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即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和体育等方面的支出将会大幅上升。不过,这种消费结构的适时改变也需要北京市政府采取措施予以扶持、引导和鼓励。在奥运会后,大量高质量和高水准的奥运体育场馆如何利用也正是北京市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就要采取措施加快北京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居民在体育和健康产业的消费能力,也可以避免奥运场馆的闲置浪费。
2007年,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80亿元人民币。2008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将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长15%以上,达到430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随着与奥运会有关的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完工,北京在投资规模上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加大了投资步伐,这对平抑由奥运投资下滑带来的经济增长波动将产生积极影响。
上一条: 中国的高速发展归因于改革
下一条: “省钱挨批”暴露的纳税人双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