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总结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提醒出席会议的4万多位政府工作人员:国务院前些天开会,突出强调要防止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现在各地政府都在换届,换届之后也会给土地管理带来一些新的情况。
从历史发展经验看,我们不难发现,除了1983年外,近20年的四次政府换届,无论在固定资产投资上,还是在土地开发上,比前一年和后一年,都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并屡创新高,在目前这种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尤其对于土地过度开发,我们依然相信这种怪圈可能重新上演。
如今,全国各地政府换届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新一届地方长官纷纷亮相。这意味着新任官员会同步进入“三把火”阶段,土地作为新官“点火”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土地需求势必会进入一个虎视眈眈的状态。若果真如此,不仅我国的土地使用将受到严峻考验,更为重要的是,中央确定的经济宏观政策,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在防止新一轮“圈地运动”上,不断出台新动作。譬如,人事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即将颁布《土地违法违纪行为行政处分规定》;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还正积极与公安、监察、高法、高检、司法部商议出台《关于加强土地行政执法和刑事处罚衔接的意见》,对土地违法情节严重、社会危害较大的,坚决予以刑事判决。
尽管国家在土地执法上出台一系列新政,对地方官员施加重压,但中央出台的诸多公共政策,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再加上地方官员对土地收益和政绩追求的“热恋”,很难阻止新一轮“圈地运动”的再次发生。
要想有效避免地方政府新一轮“圈地运动”的发生,必须采取釜底抽薪之策,一方面,让土地收益由“第二财政”变成“第一财政”。从1993年开始,土地出让金全部划归地方政府独自享用。然而,因为土地出让金始终没纳入财政预算的“盘子”,许多地方越来越将此收益作为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的比例甚至高达60%以上,遂有“第二财政”之称。
我以为,土地出让金很有必要纳入财政预算的“盘子”,只有纳入预算范畴,这部分资金才能接受人大、公众以及媒体的多重监督,才不至于变成地方政府的“小金库”,恣意支配。
另一方面,改革现行分税体制。比如,对现行共享税的分配比例进行重新划分,适度提高地方政府(增值税等税种)的分享比例,尤其重要的是,要尽早把营业税纳入中央与地方的共享范畴,以彻底扭转地方政府借地生财的内在动力。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内容,包括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行政体制的理顺以及规范转移支付等问题。简言之,只有尽早对现行分税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处理好地方事权与财权二者关系,“土地财政”现象才会在公众的视野中永远消失。
此外,对现有土地管理进行“大手术”。具体讲,改革现有征地模式,严格土地审批制度,强化土地监督,建立起现代土地产权体系。
上一条: 从实证角度分析美联储大幅降息的结果
下一条: 国内银行须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