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文化遗产”变成“文化流行”

 根本的办法是更新文化遗产的“生命系统”,使肌体再生。即需要千方百计使文化遗产转变为能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文化产业,用一桩一桩的文化遗产生产出一件件价值连城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运动,在生产方式上依然遵循着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运动规律:生产——营销——消费,构成文化产业运动的基本循环过程。好像一场竞技比赛,生产环节就成为产业运动会开赛的起跑线,而运动员一定就是文化产品了。



  文化产品是价值的集中承载者。而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产出形式等,却与一般的物化商品生产有着极大的不同。如果说,工业化商品是模具(物质)的产物,原材料必须使用和消耗物资资源;那么,文化产品的生产,则一定是知识和智慧创意(精神)的产物,而原材料更多的可以是精神文化的东西。一般来说,文化生产采用两种方式:以文化遗产为源泉和基础的生产创造;以文化想象为源泉和基础的生产创造。



  文化遗产(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恩赐给后人的宝藏,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原材料。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和关注把文化遗产变成文化财富的活动。否则,捧着金饭碗,却还要到处讨饭吃。



  但现在文化遗产首先面临着的是生存还是消亡的巨大问题。



  文化遗产面临生存问题



  2005年我带领创作小组深入秦岭山脉。



  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在山口遇到了一处破旧的铁匠铺。西北老汉双手插进袖口,蹲在屋檐下。烟袋在嘴角叼着,却没有烟雾,如同身后早已熄火的铁炉。老人告诉我:儿子搬出了山寨,孙子去了广东,在流水线边焊点会唱歌的圣诞老人玩具,不愿意继承这门世代传习的铁匠手艺。



  老汉孤独地守着孤零零的铁匠铺,神情木然。他木然中流露出的忧伤是悲剧性的。我被这幅雕塑一般的景象震撼了:您为什么不搬出山去,和儿孙们一起过像城里人的日子呢?老汉说:看你是个识文断字的学问人,知道诸葛亮走出卧龙岗的第一紧要事是什么吗?不是打仗,是命令蒲元制造神刀三千!知道削铁如泥的神刀是在哪儿锻打出来的吗?老汉起身猛力跺着脚下的山石:在这儿!我理解着老人,昔日的辉煌已如眼前的落日。



  生存还是消亡,这是一个问题。文化遗产,凝铸着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艰辛与伟大,记载着我们的祖先从茹毛饮血一步步走向文明社会的历程,并成为这一历程中的一座座里程碑。然而,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遭遇着存在与消亡的命运抉择。



  必须让文化遗产存活下来,是一切的前提。



  如何保护考验智慧



  拯救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举国共识。尤其近十几年来,国家在强调立法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连续加大了对保护的投入。



  随着企业和国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重视保护国粹和文化遗产的行动,也普遍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支持。宝钢集团拿出1000万元作为扶植高雅艺术的基金;上海证券交易所向中央乐团提供每年不少于250万元的资助;著名作家冯骥才出卖自己的书画来捐资扶助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等。这些行动,令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竭尽全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和努力。



  然而,如何拯救和保护,事实上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回顾这些年来我们的努力,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不得不承认,在保护的思路和措施上,我们并没有找到特别好的办法。因此,探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策略,就成为我们对文化产业进行实践性研究的一项首要课题。



  文化遗产也是一种肌体,只是这个肌体太过年老体迈,甚至生命垂危。挽救它,注射强心剂、使用心脏起搏器等手段当然是必要的。我们以往的投入、抢救、保护等一系列努力大多归属于这类“外力抢救”法。但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根本的办法是:更新文化遗产的“生命系统”,使肌体再生。即需要千方百计使文化遗产转变为能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文化产业,用一桩一桩的文化遗产生产出一件件价值连城的文化产品。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和手段,来推进文化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需要保证老的肌体获得新的生命力,生成新型的自身造血功能。



  这才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所必须转换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路线。



  资金推动不可或缺



  我们研究小组常常争论,如果把秦岭山麓的那座铁匠铺子搬到上海或者北京,利用“蒲元神刀”这样如雷贯耳的历史文化品牌,再进行一番营销策略的运作,该有怎样的轰动效应?国内外城市中玩刀剑者、喜古代兵器者、好收藏者们该怎样的趋之若鹜?倘若再使之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完全可以形成一条文化生产链,完全能够创出一个文化系列产品的规模企业。



  我们在兴奋之余也猛然悟出一个道理:创意先行以后,变文化遗产为产品的文化生产之关键,就是资金,资金是文化生产的推动力。没有钱,再好的创意,也只能流为一番空想。



  当前,第二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比重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经济要保持持续平稳发展,资金总体供给不能突然失衡;而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国际发展势头已经时不我待。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布局性调整,突出暴露出我们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的情况。文化产业资金极端匮乏,是我们启动文化产业生产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将云南原生态歌舞搬上现代舞台的艰辛过程,让我们再次领悟到文化资金对于启动文化生产和创造的关键性作用。



  事实上,单靠国家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文化生产对于资金的需求。即使发达国家也是这样。美国联邦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总投入也大大低于总需求;英国每年能拿出20亿英镑(国家财政总预算的1%)投给文化产业,可也只是杯水车薪。



  缺乏资金推动的文化产业,只能是空想。我们呼吁国家从两个方面解决文化资金的燃眉之急。第一,建立一个“文化遗产工程”彩票基金体系。将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两个领域: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向生产的转化。第二,依照经济规律,国家制定政策,鼓励和动员民间资本,组建各类文化产业基金。



  有了文化资金的推动,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就有了存活下来的希望,就有可能成为我们从事文化生产的丰富而宝贵的原材料;飘在天上的传说,也许就是扬名天下的“文化品牌”。


上一条: “紧”货币联姻“松”财政 宏观经济软着陆可期

下一条: 美联储大幅降息,摆在中国央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