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比较优势”

 伟大的托尔斯泰曾有一种论调:强制性、单调的工厂劳动让人脱离了多样化、健康、自由的农业劳动,脱离了最能促进道德的条件。工厂劳动的问题在于分工,生产线上的岗位分割使劳动变得“机械、重复、无意义”。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农业都不是什么田园诗。抛开温情与对意义的焦虑,来看我们的现实:农民进工厂是一个持续了20多年的宏大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主流经济学家们指出,中国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大量富余劳动力。



  劳动力之所以成为“优势”,在于其廉价。在沿海地区,一些服装厂、鞋厂、食品厂熟练工人的月收入能达到1500—2000元,这一水平让工厂老板们颇为自负。



  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仍在发展,仍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在已引进了上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福建泉州,自去年以来就缺工,缺口在高峰期达几十万。这一情形,跟国内每年就业岗位缺口高达千万以上的现实并不一致,沿海的结构性缺工期早已到来。



  成本上升,知识含量低,劳资关系趋紧,产品国内饱和海外受阻,在内外交困、竞争力不断削弱的形势面前,“劳动密集型”还没有明显进化的迹象:工厂的产能还在扩张,政府的税收优惠还在继续。



  “比较优势”一劳永逸,“劳动密集型”也因此被当做普适的发展方式。近年还有经济学家说:“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他开出的药方是“重点发展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让“穷人致富”。



  内地也要和沿海一样富起来。“劳动密集型”仿佛具有宿命般的力量,20年后的今天,不仅仅是越南,中国内地也获得了对沿海的“比较优势”,拉动产业的梯级转移,让“机械、重复、无意义的工厂劳动”大举西进。如此一来,内地的增长方式大有可能成为沿海地区的翻版。



  当然,“中国制造”的确在向“中国创造”提升,在这其中,人才质量是一个重要指标。不过,对普通产业工人而言,福利问题更值得关注。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国内企业纷纷引进IS09000、IS014000质量认证,但这些认证对员工的工作时间并没有要求。只有ISO18000对职业安全、对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及福利待遇有一些限制性的规定。



  为了给企业和品牌加分,认证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市场行为。一个企业要真正有竞争力,还在于自身的观念改造和内部环境建设,如今,工人对企业内部环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了。因此对后勤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工人要上网,要打球,你就得有内部网吧和运动场;要搞搞文化娱乐,看看电影,你就得搞有多功能厅。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福利待遇成本的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外因会促使一些企业改变用工环境。有些出口企业,合作的外商可能会通过某国际机构对其公司进行审查,把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小时的刚性规定予以落实。沃尔玛、迪斯尼在晋江加工产品的时候,就要求,每个月的加班时间不能超过36个小时。不过这些国际公司毕竟是为赚钱而来,有些规定未必会掐得那么死。比如,工人每周休息两天的规定,中国的企业很难做到,因此也因地制宜改为每周休息一天。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内资企业给工人的休息时间,至今还是每月两天。而之所以一二十年来工人们还能接受,一个重要的管理工具就是计件工资。



  盛行的“计件工资”实在是一种非常优美、精致的制度设计,它能使工人“自愿加班”,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也没有怨言。至于食宿,就更不用讲究,住集体宿舍,吃两元钱一顿的食堂饭,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挣笔钱回家。



  世界上任何一家工厂都不可能是标准的每天8小时制,工期紧的时候得加班,包括周末也加班。尽管政府或者外商在强制一些中国企业通过某项认证,但关键还在于企业对改善用工环境真正下了什么功夫。留人的办法,起码应该包括提供发展空间、公平薪酬工资待遇以及培训机会。这样一来,中国企业的员工福利体系才会走向成熟,而到那时,我们也许可以真正和“比较优势”说再见了。



  来源:财时网


上一条: 政府应回购上市经济适用房

下一条: 战略制定不是说梦话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