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遏制过热与避免超调间寻求平衡

 2007年的宏观数据与现实经济最大的差异不在中国内部,而是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走势。内外部经济形势的“热与冷”和政策方向的“紧与松”,出现了明显逆向而动的特征。面对刚刚开局的2008年,在秉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决策部门对于具体的政策工具选择将越发强调技巧性。



  2007年全年宏观经济数据昨日公布。初步核算显示2007年全年GDP为24.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了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而CPI全年涨幅则达到了4.8%。



  尽管最终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基本在市场预测范围之内,但是对照年初相关政策目标看,最终结果与当初预期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年初对于GDP的增长率目标是8%,而对于CPI的涨幅调控目标则是3%。因而单纯从数据的对比看,最终实际经济的运行状况超出了之前的期望范围。这显示出宏观经济运行存在“偏热”的迹象,结合近几年的动态趋势看,宏观经济状况则呈现出“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可能性。



  面对数据对比得出的结论,似乎能够轻松判定未来宏观政策的方向选择,那就是继续秉持紧缩性的政策导向。尽管这样的政策方向在大趋势上是准确的,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工具和调控力度选择上,现实经济的复杂性要远远超乎于简单的数据对比。宏观数据虽然描述了客观的经济状况,但是过往的数据与现实动态的经济状况之间往往会存在偏差。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宏观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在未来数月后才能够显现,因此,在根据过往数据进行政策判断时,同时也必须要依据现实经济状况进行重新评估。



  2007年的宏观数据与现实经济最大的差异不在中国内部,而是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走势。在海外经济方面,美国的次贷危机可谓“跌跌不休”。尽管美联储刚刚意外降息75个基点,但在美国国内,有关经济衰退的判断俨然已成共识。而与海外市场的“衰退”和“救市”氛围完全不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却已然力求遏制“过热”趋势,“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猛烈的政策工具已常态化。



  可见,内外部经济形势的“热与冷”和政策方向的“紧与松”,出现了明显逆向而动的特征。但是,海内外的经济关系并非是割裂独立的,中美之间的庞大经贸和资金往来,正是密切联系双方经济趋势的纽带。近期全球股市行情的联动和循环暴跌走势,就印证了各个经济体间相互传导的密切程度。由此,当经济关联性遭遇到迥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一系列的疑问就油然而生:美国经济衰退必然会引起中国出口需求的减少,如果再加上紧缩政策的作用,是否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美国经济真的步入衰退期,股市随之走熊,那中国资本市场能否独善其身呢?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尽管通过产业升级对出口结构优化是既定的政策目标,但遗憾的是,当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结构尚无法容忍出口需求大幅度萎缩。对出口依赖的根源在于消费拉动内需增长依旧乏力,刚刚公布的2007年宏观经济数据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8.9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6.8%,增幅提高了3.1个百分点,但是与庞大的GDP总量相比,消费支出的比重只有36%左右,大大低于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而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多数国家居民消费率一般应达到60%左右,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性。



  既然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无法达到理想状态,那么维持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只有依靠投资和出口。而数据显示,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已经非常明显。去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远远超过年初制定的18%的目标。由此可见,在消费需求暂时无法获得实质性提振、投资需求的过热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出口需求对于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事实上,近期业界对于中国经济在内外部双重因素作用下,由于政策超调而导致“硬着陆”的担忧已是越来越多。值得关注的是,就在昨天新闻发布会现场,针对有关记者对于海外经济衰退影响的提问,谢伏瞻如是回答:“对于短期的汇率政策、利率政策,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时段、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以及世界经济的变化来适时适度调整”。显然,相关政策当局将因时因势微调政策工具的导向性含义,已经是跃然纸上了。



  因此,面对刚刚开局的2008年,在秉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决策部门对于具体的政策工具选择将越发强调技巧性。



  笔者对此有两方面的判断:其一,加息作为常见的紧缩政策工具已经陷入到边缘化的境地。其理由有两个:在中美利率水平已经出现“倒挂”现象后,继续拉大中美利差将激励热钱的流入,增加流动性过剩风险;持续的加息政策对经济紧缩效应已经开始接近临界点,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显示,调控部门很难准确把握加息力度是否会导致“超调”,正所谓“过犹不及”。



  其二,“窗口指导”、数量型工具和汇率政策将成调控工具的主角。以行政性的“窗口指导”与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的数量调控工具,能发挥“精准打击”的调控作用,同时避免总量调控政策导致的“误伤”问题;人民币加速升值已是必然趋势,这不仅是中国生产效率提高的内在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缓解贸易摩擦、减轻国内通胀压力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有效的总量调控政策工具。



  综上所述,2008年中国将不得不面临一个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如何在遏制经济过热趋势与避免超调间寻找一个可靠的平衡点,将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上一条: 求人莫若自强

下一条: 政府应回购上市经济适用房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