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和经济工作会议都十分强调如何在我国经济高增长中更好更快地节能、减耗和强化环保。此文从大局出发择其要者从资源、环保、人才、制度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经济近些年来在经济高增长中的透支情况以及应采取的积极和稳妥的对策。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头等要务。
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此应予以充分肯定。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各种重要资源、环境、人力资本、制度上的透支也相当严重。如果对这些透支不尽快地加以遏制和克服,很难在经济上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透支之一: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和增速居高不下
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07 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现行汇率测算,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全年能源消耗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其中,煤炭消费量为23.7亿吨,增长9.6%;原油3.2亿吨,增长7.1%;天然气556亿立方米,增长19.9%。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1月至5月投资增速达到25.9%,高于去年全年的24%。投资增长依然主要来自于高耗能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由此可见,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能源产出效益较低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例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国内万元GDP能源消耗为1.2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3%,是我国单位GDP能耗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但距离年初预定下降4%左右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2006年主要原材料消费继续大幅度增长。其中,钢材4.5亿吨,同比增长17.2%,占全球消费量的30%;铝865万吨,增长32.1%,占全球的25%;水泥12.4亿吨,增长14.5%,占全球的54%。如此大规模的资源消耗说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不符合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并不丰裕的现实国情。
虽然,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阶段性、转移性因素,但主要还是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高度粗放密切相关。值得提出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对文化等无形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交织在一起,单纯靠硬实力打拼市场,忽视了文化等软实力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也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把过高的资源、原材料消耗降下来,不把发展经济的眼界放宽一些,中国经济虽然一时可以增长很快,总量可以快速扩张,但是质量和水平往往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也难以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要务。
透支之二:生态环境破坏惊人
与能源、主要原材料大量消耗相对应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所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五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两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基础数据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没有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仅核算其中的10项如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体废物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等都没有涉及。
虽然核算得出的结果并不完整,但足以令我们对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的全貌有所估计。这些数字再次证明,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显然,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情况下所取得的GDP不断增长是非常危险的。
如何彻底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需要从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入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从生产的角度讲,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既要算清企业的经济账,也要算清企业的环境账,运用价格等微观机制,对企业的环境改善无作为行为实施惩罚,对企业环境改善有作为行为给予奖励。从消费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对环境和生态影响的奢侈性、过度性消费进行相应的严惩。
上一条: 三十年改革的经验
下一条: 吴晓灵等谈从紧货币政策下的各行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