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均”的价格指数更具价值

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司副司长王治坤日前透露,为了能够准确了解困难群体的消费、支出情况,民政部正在配合发改委及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开展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试编工作。(1月30日《证券时报》)



  这是公众有望看到的第一个专门针对困难群体的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正如王治坤说,由于困难群体的微薄收入大部分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对他们的影响最大,现在社会的平均物价指数不能准确反映物价对他们的影响。所以,在各种“宏大叙事”的指数层出不穷的现在,这样一个“不平均”的“小切口”的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让人眼前一亮,其所承载的民生价值可堪期待。



  长期以来,我们在民生领域习惯了“平均”二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无不以一个“平均”的面貌面世。但是,以我国东西部地区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和基尼系数超过0.4的贫富差距国情,“平均”二字很难反映出不同群体的真实境况,也因此掩盖了太多弱势群体的辛酸。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下,平均收入的增长只能体现为高收入者的高增长与低收入者的低增长甚或不增长。或许正因此,在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2.2%的情况下,许多人并未有增长的切身感受。



  进一步看,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尚不完善,CPI持续走高,所谓社会平均物价指数已经不能成为观测中低收入群体民生状态的准确切口。食品类价格上涨12.3%,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或许意味着每月基本生活费用多支出了几百元,而对于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的低收入群体来说,可能就会是骆驼身上不断加码的稻草。一个较高的平均物价指数,所隐喻的是低收入者生活的艰辛甚或悲怆,那种痛注定要在人们所观测的平均线之下。



  笔者以为,关乎民生问题,一定意义上中低收入群体可以“覆盖”高收入者,反之却绝不可以。而政府的要旨之一,也是通过兜底性的政策保障保护好社会的低收入群体,只有保护好低收入群体或者使低收入群体不断增加创富能力,社会才能越来越和谐。专门对困难群体的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情况进行编制,其民生价值就在于更加准确地反映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而为政府有针对性的补贴等等政策,提供切实依据。



  从大平均到逐渐细化,是一种进步。如果说低收入群体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短板”必须要补齐,那么种种关乎今日民生的大平均指数,也存在一个“短板”———那就是平均线之下的数字监测。只有把这块“短板”补齐,形成一个立体的综合指数体系,才更具现实指导价值。(燕农)


上一条: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下一条: 防范人民币升值压力扩大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