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美联储在预定的议息会议结束后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3%,此前8天,美联储已在临时会议上将利率大幅下调了75个基点,不到十天时间,美国降息幅度就高达125个基点,这在美国货币政策历史上确属罕见。
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非常重视且频繁运用利率工具的调节作用,但在其18年的执印岁月里,却从未有过如此短间隔而大力度的降息之举,其利率升降风格为连续和低幅度,一般为25个基点,从未超过50个基点。在首次面临危机压力时,伯南克的激进之举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甚至有人已经在议论:一直萧规曹随的伯南克是不是已经改变了其前任的渐进主义风格。
除了对伯南克操作风格的批评之外,人们的担心还集中在另外两个问题上。一是降息是否必要,一是降息的国际影响。
众所周知,美国次贷危机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爆发,房价和股价开始逐波走低,最新的数据显示住房市场仍处于严冬之中,1月份住房销售量降幅达到了13年之最。各项数据显示经济全面减速,但通胀却仍然处于高位。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伯南克仍然出重手降息,似乎已置通胀风险于不顾,更与其上任之前所极力倡导的“通胀目标制”相背离。此前,伯南克一直是通胀目标制的鼓吹者,根据这种理念,通胀率不应轻易超过2%的上限。此次伯南克大幅削减利率,以基准利率衡量的实际利率已成负数,如果不是伯南克已悄悄改变了自己先前的理念,那么就只能说明伯南克对美国经济的预期相当之悲观,预料通胀率会随经济强力收缩而大幅回落。
人们担心降息对国际金融市场和他国经济造成重大不确定性,也并非毫无道理。去年以来的几次美联储降息已加剧了美元的弱势,令欧元区和日本倍感压力,此次伯南克再度挥下大刀必将令美元汇率雪上加霜,如果欧洲央行仍优先关注通胀,保持利率不动的话,欧元势必再添沉重升值压力,日本、中国和亚洲国家的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也将因此进一步受限。假如其他国家以静制动,美元将成为不折不扣的低息货币,会否因此成为息差交易的对象,从而使降息无法达到刺激美国经济的目的,反而成为全球性流动性的源头?尽管这种担忧显得多少有些过虑,但毕竟也不是零概率事件。不过,从美国人向以自身利益为先的传统来看,在目前“中心—外围”模式的格局中,他国身上的包袱纵有千斤重,也只能硬扛硬挺。
在经济陷入四面楚歌之际,降息实属无奈之举,尽管这对美国国内和国际经济造成的复杂效应目前尚无法准确评估,对降息的时机、幅度、频率是否适当,也只能留待历史来评判。不过,更令笔者关心的是,伯南克此次大幅降息实质上正在步格林斯潘后尘,是在向市场兑现“看跌期权”(PUT OPTION,“卖权”),它的严重后果就是再次打开了道德风险之门,为日后的资产价格泡沫埋下祸根。
所谓“看跌期权”是研究资产价格的学术界提出的一个概念。由于政府出于社会稳定和整体经济方面的考虑,在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后,往往放松货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恢复市场信心。这类似于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可以通过免费获得的“看跌期权”进行自我保护,久而久之,投资者心目中就会形成一种观念,认为政府对自己的投资进行了某种隐含的担保,这种在资产价格上涨和下跌时的政策不对称性,纵容了投资者忽视风险大胆冒险。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期间就数次兑现了这种“看跌期权”,1987年美国股灾、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以及2001年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联储无不迅速降低利息,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2001年美国进行的一次针对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的调查,就证明了投资者相信虚拟的 “格林斯潘看跌期权”的存在。
众所周知,最近十余年来美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先后经历了一轮持续多年的牛市泡沫并在随后破裂。人们在资产价格上扬的过程中鲁莽而激进地参与投机,是因为他们相信一旦泡沫破裂,美联储不会坐视不管。由此可见,“格林斯潘看跌期权”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2001年股市泡沫后,美联储降息,吹起了楼市的泡沫,如今楼市泡沫又破裂了, “伯南克看跌期权”再一次获得兑现,道德风险之门再次被打开,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一次它将把泡沫引向何方。
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种子都是在繁荣时期种下的。央行政策(推而广之,整体政策层面)的非对称性,即在繁荣时期以市场原教旨主义哲学为由放手不管,在泡沫破裂后急伸援手,加上金融机构激励机制方面的严重缺陷和监管层对欺诈的失察,共同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周而复始的循环。面对泡沫破裂后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确实无法苛责央行的降息之举,但至少我们可以要求政策更对称一些,以最大限度地消除道德风险,如果我们连对称性的政策也做不到的话,那么我们至少应该大力地改革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参与者的激励机制,加强对与泡沫如影随形的欺诈行为的监管。
反观国内,道德风险对市场健康运行造成的危害同样发人深省。 “政策股市”可谓殷鉴不远,而房地产市场上普遍流行的“政府不会让房价下跌”、“房价下跌将引发金融危机,政府一定会托市”之类的观念更是造成房价失控性上涨的重大心理因素。面对林林总总、形式不一的“政府卖权”所形成的道德风险,确实应该高度警惕。
上一条: 理直气壮地为《劳动合同法》喝彩
下一条: 警惕美国衰退论中的极端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