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号文件”看农村公共投资绩效

 2008年1月31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布有关涉农政策的第10个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强调,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推进,中国农业和农村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量城市近郊具有较高肥力的农村耕地资源被转为城市建设用地,而为了维持耕地占卜平衡的新垦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普遍较弱;具备较高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而大量"留守农民"其劳动技能和劳动生产能力相对较低;许多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这诸多因素都产生明显指向:对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因此,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势必成为中国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不二选择。事实上,为了达成上述政策绩效,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列出了详细的农村政策新体系和资金来源"路线图":财政支农资金、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增量,都要明显高于上年;调整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费的使用方向,调整国家贫困县公益性、生态性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比例。另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在昨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预计今年用于农村公共财政的投资额将较2007年增加1000亿元以上。



  显然,实行相关政策的调整力度,加大对农村领域的公共投资规模,对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积极信号。但是,在规模增加的同时,似乎更应该思索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领域的投资绩效问题。



  勿庸讳言,在目前农村公共领域,其实存在大量的投资浪费,或者是无效投资,甚至带来巨大的投资负效益。先不说此前在许多地方尤其是2006年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的福寿螺事件--此前一些地方官员看到城里人喜欢吃田螺,就从境外大量引入繁殖能力极快的福寿螺。然而,福寿螺强大的繁殖能力对于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灾害性的,并因此酿成生物入侵的灾害。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还有紫茎泽兰在西南地区的大面积泛滥。



  其实,往深处想,这些农业生产领域的灾害,都是源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兴起的所谓的农业结构调整所惹的祸。为什么?各地政府看到养殖这种福寿螺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便纷纷引进这种外来生物,而根本没有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福寿螺如此,很多的农业项目也是如此。



  实际上,上述所列的许多悲剧的形成,大多源于在农业投资领域风险评估程序的缺位,或者在农业投资项目评审过程中,很多流于形式,不如工商业项目那么严谨。目前,在工商业领域,要上马一个项目,必然要面临许多烦杂的程序,譬如包括价值评估、市场环境、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等等系列风险评估程序。大学里的那些价值评估课程就是专门伺候工业项目的这些风险评估的!但是,农业则不然,只要有市场机会,便将这些风险评估项目抛到脑后,浑然不顾该项目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可能带来的农业市场风险,可能带来生态危机。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的时间本来就比较长,因此如果一旦风险评估程序缺位,势必对农业投资的绩效带来巨大影响,因为其投资绩效往往要到几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比如,笔者此前赴某地调查旱情,此前由于很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多的强调项目开发本身的景观开发,只注重将原来陡峭的山坡整理成整齐的梯田,但是对项目本身的抗旱蓄水功能却考虑欠周。因此,在大面积的旱灾面前终于暴露出来,在其项目开发地种植的作物大面积死亡,其投资绩效未能得到大打折扣。



  其实,如果在农业项目中引入规范的投资决策程序,原本有些损失是可以人为降低的!如果我们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多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增加抗旱蓄水功能或者防涝功能的建设;在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里的天气禀赋状况,将抗旱性能好的品种引进到该地进行种植,只要该作物抗多增强十天左右的抗旱性能,便不会造成如此高的损失。



  而关于该点,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去年高温时节,笔者曾去重庆万州的一个农业开发区参观,那里的农户告诉笔者,他们那里种植的是枇杷,在那次旱灾面前基本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因为枇杷最需要水的时候是3-4月份,到7-9月份枇杷已经挂果丰收不再需要太多水分!



  因此,有必要在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领域投资的大背景下,认真思考如何切实提高农业领域投资绩效的现实问题--在农业领域引入风险投资程序并切实贯彻执行之,势必是一条有效出路。



  当前,中国农民在传统的农业自然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根治的前提下,又再次被推向市场化的浪尖上,因此引入风险评估程序就更具现实紧迫性。



  当然,农业风险评估的推广,相关专家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如果相关专家在风险评估时候,只是到评估现场签个到,盖盖橡皮图章,却又很难发挥作用。因为,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一样,其生产周期偏长,这时候农业风险评估的事后评估就显得极为必要。如果引入事后评估程序,"专家们"势必不会相当然的拿起笔签下大名,而要充分考虑自己签下名其实是以自己的学识和声誉为赌注的!



  当然,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更在于专家们自身加强道德建设。这时候,忽然想起了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候说过的话:"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知识分子的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那么,当中国农业风险评估程序真正对农业项目投资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迎来中国农业投资光明灿烂的未来!(作者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 “和讯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 010-85650876 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一条: 政企分开对国企不适用,国企不能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下一条: 不妨给企业赈灾再“加把劲儿”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