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看民生疾苦 终结煤电博弈却难

  冰雪围困下的中国南方13省区煤电告急,令政府备受压力,社会各界高度关切。虽然中央政府紧急行动,竭尽全力采取措施,“通过启动经济运行协调机制,强化电煤产运需衔接,落实有序用电,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以确保供应,化解危机。但在舆论的强烈质疑声中,由来已久的煤电矛盾之背后真相也随之凸显,并如同南方恶劣的天气一样让人们感到格外沉重。



  冰雪很快就要融化,但煤电博弈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和对民生的损伤恐怕还继续是个令人关注和深思的严峻事实。



  中国电网电力相关企业和许多煤炭企业,都是承担国计民生重任的国企,而公众是国企法定意义上的股东和主人,国企若在危难之时对作为“主人”的公众“掉链子”, 那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事情。



  毫无疑问,关怀民生、造福民众本应是解决煤电矛盾的根本原则。



  然而行政保护下的电力企业市场垄断趋势日益明显,这导致电力市场化改革始终停滞不前。市场自发需求受到严重压抑的煤炭企业,其投入产出无法获得正常的价值回报,以价格为基础的经济杠杆就基本失灵。这种来自市场的煤电矛盾,最终损害的,却是民众权益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当政府本着善意试图平衡二者之矛盾,试图对电力和煤炭的价格进行全面管制之时,却必然要付出相应代价。



  中国煤炭价格市场化,电力价格却由政府控制,电力企业一再要求提价被政府压制,因此煤电矛盾的激化看起来完全符合市场逻辑。我们固然可以指责电力企业惟利是图,却也要追究资源性行业改革的滞后,行政部门对于价格管制的迷恋,以及对垄断企业的依赖与绥靖。



  说到底,这关乎政府与市场的适度平衡,关乎政府在监管与管制之间如何取舍,关乎何以保证市场效率与竞争公平,关乎何以防止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损害市场本质。



  冰雪面前,中国煤炭、电力行业的价格管理体制之弊无所遁形。



  政府过度管制会带来垄断、多元竞争消失、价格主导规律被扼杀、供应链条断裂等一系列问题。电力供应趋紧、地方拉闸限电,说穿了是市场向政府发出的明显信号——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被扭曲的价格体系要还原为正常的价格体系。这是中国市场经济深入基础建设领域的必然之举,也是政府所应承担的时代责任。



  为解决当前煤炭、电力生产供应中的燃眉之急,国家发改委与铁路、交通、煤炭、电力、安监等部门建立了六部门协调机制。这种多部门协调机制,是近年国内政府部门常用的做法。如果煤电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则突击抢运也好,价格干预也好,只能暂时缓和供求关系,即便政府想动用有形之手适当调控,但目前无论发改委还是电监会都不是一个能统辖的能源部门,因此有人期待未来成立的能源部能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过,今后即使成立了能源部,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了吗?



  在通胀压力甚大的宏观环境下,放开的煤价和管制的电价在2007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在煤炭一方,由于可以不断提价,产能的控制已经成为大型煤炭企业的共识,加上关停小煤矿的影响,煤炭供应一直偏紧。而电力一方,由于没有明确的电价调整预期,企业对煤炭涨价无可奈何,在煤价飙升的时候,储煤不积极,是导致电厂存煤普遍较低的原因之一。



  以一个完全放开的煤炭市场,和一个完全管制的电力市场相接轨,必然产生不协调,甚至是矛盾,即使没有雪灾,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安全事故。因此,体制上的建设不到位,对整个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是有所制约的。



  而煤电联动本质上是一种由国家制定的市场交易规则,也就是政府接管了本来可以由市场交易形成的价格。这多少反映出全国能源价格机制的缺失,能源产品的价格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其稀缺程度,对火电企业来说,这种缺失使其夹在市场煤和计划电中备感无奈。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加快电力改革,打破电网垄断,形成发电和售电环节的市场价格,增加发电企业的市场化竞争手段;其次要建立能源价格决定机制,在煤电两行业利润已经重新合理分配、电网高垄断利润而经营效率低的情况下,公平分配煤电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



  去年12月3日,国家能源办对外公布了《能源法(征求意见稿)》,根据该稿表述,政府将建立一个能够反映能源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是否惟其如此,政府才有可能对能源行业的市场改革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建立全面公平的能源价格决定机制,来平衡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矛盾、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矛盾,煤炭、发电、电网各环节才有可能共同承担起关切民生的社会责任?


上一条: 汤敏:2008国际通货膨胀有滞涨影响

下一条: 垄断可为通胀火上浇油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