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有雪灾降临,我国南方省份遭遇重创。据统计,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高达1111亿元。然而,按照保监会的统计资料,目前保险行业已付赔款仅10.4亿元。
巨灾过境,原本应担当赔付大梁的保险行业,此次灾后重建中再度缺席主角之位。究其原因,依旧是巨灾风险意识与社会防范机制的缺失。就此,日前,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第三大财产险公司——平安产险董事长任汇川。
在这位平安“少帅”眼中,理想的巨灾保障机制应分为三个层次:政府的基础应急机制、保险行业的补偿机制与慈善等民间救助。“补偿最大的应该是第二层的保险补偿,政府应急应只在快速反应层面,期求国家财政兜底巨额损失赔偿是不现实的”。目前,平安产险总公司已成立大灾理赔应急工作组,抽调精锐理赔队伍,全力做好查勘理赔各项工作。
赔款路线图下的投保尴尬
截至2月12日,保险业共接到雨雪灾害保险保案85.1万件,已付赔款10.4亿元。此外,全行业按各地报案情况,预估赔款总额约85亿元。这一数字与此次雪灾造成的逾1100亿直接经济损失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在任汇川的记忆中,以往因台风等因素导致的巨灾,保险业的补偿覆盖仅占全部损失的5%。他预计本次雪灾保险业的最终损失应该在10%以内。理应打主力的保险部门在灾后重建补偿中退居次席,这显然是件很尴尬的事情。
保监会已披露的各项赔款份额中,一条与实际损失分布相悖的逻辑链条浮出水面。按公布的数字,机动车辆保险报案在所有损失中位列第一,占据报案总数的3/4,赔款总额接近五成;其后的3.74亿元企财险与建工险赔付中,3.07亿元的电力行业赔付占到了重中之重的份额。相比之下,广大受灾的农业地域,却未能获得来自商业保险的太多补偿。农业保险赔付仅4014万元。其中还包括能繁母猪保险的赔付3187万元。
商业运作的保险理赔,将基于以往投保状况。
任汇川认为,这样的一份与实际损失相悖的赔付路线图恰恰描绘出中国不同行业间的投保率覆盖面的冷暖不均。一年前的交强险强制推行,使机动车辆成为中国保险业覆盖率最高的标的群体。而家财险等险种在城市中尚未普及,农村市场更显罕有。正是保险品种缺位与现有险种覆盖率低下造成了上述状况。
巨灾风险分摊需经年积累
“这次雪灾,恰恰暴露了整个社会巨灾应对机制的缺失”,任在受访中着重指出。
以往曾让中国保险业潜心耕耘的巨灾领域,往往只有地震一项。而近年来,这唯一的巨灾条款也在经营主体的价格战中沦为附加险,退出主险单囊括项目之列;另一方面,近年来肆虐东部沿海的台风,也让不少承保能力较弱的小公司因不堪赔偿主动退出承保行列。
据任判断,与车险在当年投保范围内的横向积累不同,巨灾的风险分摊需要历经多年的纵向积累。与其他业务相比,巨灾保险业务面临的风险具有极大不确定性。按美、日、英及欧盟国家的经验,巨灾风险防范往往是举国之力构建的多层次风险管理机制。
美国洪灾占全部自然灾害的90%,洪水保险机制值得一提。
1956年,美国会便通过《联邦洪水保险法》,认定保险业应得到联邦政府支持,否则不能提供洪水保险。1973年,联邦政府《洪水灾害防御法》中再度将洪水保险界定为强制性保险的范畴,购买洪水保险将成为洪泛区居民向银行贷款购买房屋、损后获取政府赔偿的基础依据。
美国洪水保险计划,作为一项政府行为,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和运作。商业保险公司在实施洪水保险时,实际上是执行政府的计划,其保费收入上缴国家洪水保险基金,赔付也由这一基金支付。由此可见,洪水保险的风险实际全部由联邦政府承担。保险公司的作用只在销售保单和理赔及垫付赔款,并由此获取相当于保费32.5%的手续费收入。
按最新资料,美国全国每年的洪水保险保费收入达16亿美元,约434万份保单,洪泛区社区投保率高达90%。
上一条: 美滞胀风险对中国的警示意义
下一条: 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