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方案:医改五策

 当前医疗卫生领域的现实危机是综合性的、深层次的危机,需要综合配套改革。基本思路是彻底改变医药界已经扭曲的利益链。这有五个要点。



  一、加大公共卫生投入三千亿元



  在对国家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根本改革,将建设型财政、行政耗费型财政改造为民生财政的条件下,财政预算每年至少可望增拨医疗卫生费3000亿元。这3000亿元应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300亿元用于疾病预防与控制。



  2200亿元用于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补贴国家基本药物,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200亿元用于补贴医疗保险。



  300亿元用于建立医疗急救基金,以避免医院见死不救发生的悲剧。



  二、医药分业



  这是医院体制的根本出路。在医生收入与医术医德和绩效挂钩的同时,要采取措施切断医生与药品销售、医疗设备销售之间的利益关联。为此建议:



  第一,所有医院门诊部及门诊医院,一律撤销药房。医院只看病,不卖药;药店只卖药,不看病。



  第二,医院住院部或急诊室、门诊注射室、外科治疗室需要一定量的备用药,可向院外购药。但在给病人用药时,不得有任何加价。



  第三,同一地市医疗器械使用费、检验费由政府物价部门统一定价,并在医院收费处或其他醒目场所明码标价公示。



  三、药价管理制度改革



  第一,“新药可以卖高价”是药价畸高的制度性原因,也是上演行贿受贿闹剧的祸源。为此建议,明确规定所有新药价格不得超过同类药品最高价。



  第二,药品价格畸高的另一个原因是药品流通环节甚多,层层加价。为此建议参照图书定价模式。出版社出一本书,书的封底就印着定价,零售价很难超出明码标价。同样,所有药品在出厂时,无论大包装、小包装上都须标明终端零售单价。这样做有三个作用:



  1.给药价封顶,使药品销售层层加价难以得逞。



  2.使广大消费者对药价的知情权得以实现,便于监督和抵制乱涨价。



  3.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药价可以竞争;但只能打折竞争,而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越竞争越涨价。



  四、医疗机构多元化



  医疗机构多元化的格局,至少应当有以下组成部分:



  1.国立医院。投资和运作均出自国家财政。既是纳税人付出,国立医院就应当办成面向全社会的平价医院、非营利医院,使老百姓能看得起病。至于治疗成本较高的疑难重症,则纳入相应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2.私立医院。私立医院由私人或私有机构投资建立,自负盈亏,完全按照市场方式运行,主要面向比较富裕而又想获得更好医疗服务的人。



  3.慈善医院。其创办者可以是宗教慈善机构,也可以属于非宗教的慈善组织。慈善医疗事业毕竟是当今世界发展非常迅速、影响相当广泛的社会事业,中国不应例外。而放手发展慈善医院,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对改善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有着重要意义。



  按照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梯度,私立医院是高价的,国立医院是平价的,慈善医院则是免费的。这种“三足鼎立”,对于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也是缺一不可的。今后国立医院如果能实行免费医疗,它与慈善医院的免费医疗就可以在质量上互相竞争、互相促进。



  五、复兴中医、普及中医



  中国医疗改革的诸多方案,有一个共同的缺憾,就是对中医重视不足。医改应该体现复兴中医、普及中医的战略眼光,这就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全国每个行政村和每个城市社区至少配备一名中医全科医生,在全国农村每个乡镇和城市每个街道至少建立一个中医院。



  第二,未来三五年内按多元化模式兴办五十所中医药院校。



  第三,改革中医管理体制。中医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套医疗保健体系,各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二者不能相互取代,尤其不能用西医药的管理方式管理中医药。



  第四,普及中医药知识。各级中医药管理局组建讲师团,征求志愿者,到农村推广中医保健常识和非药物疗法,为农村培养一批懂得中医药知识的乡村医生。



  同时建议媒体开设更多、更为生动活泼的中医常识专栏,将中医药的技术、效果及其魅力展现出来,让国人了解中医药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医的养生保健知识。这有助于扩大中医知识在民间的运用,更好地为百姓健康服务。 (来源:南方周末)

上一条: 外资入资中国铁路坚冰待破

下一条: 有补贴就该有暴利税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