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循环须破背后利益迷局

新学期开始,上海市的小学、初中学生都发现,自己不必再为领到的新课本交纳费用,但有些课本却要好好爱惜,因为它们还要传下去给低年级的弟弟妹妹接着使用。据了解,政府将出资3.2亿元“埋单”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2月28日《人民日报》)资料显示,美国学生的一本教科书平均使用寿命5年;在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均实行课本循环使用制度。曾有报道说,如果我国课本使用时间能延长到发达国家课本的平均使用寿命5-10年,那么教科书循环使用1年就可节约450亿元,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2250亿元。然而,因为教材循环使用这条“鲶鱼”,目前也“搅动”了整个教材相关行业的利益链条,业内人士担忧,如不能破解小小一本教材后的利益怪圈,教材循环使用恐怕难免尴尬。教材从编写、出版走进学生书包,是要经过多人多个部门“历练”的。可以说,有多少人多少部门从教材编写、出版中分得一杯“热羹”,就会有多少人多少部门对教材循环使用“耿耿于怀”,因为教材循环使用肯定会动那些人那些部门的“奶酪”,动了谁的“奶酪”谁都急。有人说,真正可能造成教材循环难以推广的,是小小一本教材背后,有一根复杂又隐秘的利益链条。“教材的出版,有大量得罪不起的刚性成本,出版社唯一能‘强势’一些的,就是印刷装订这一块。现在利润一让再让,压缩的都是这一块。”那些明折扣、暗折扣的“潜规则”是无法回避的,甚至有缩短教材修订期故意阻挠教材循环使用的迹象。不铲除教材背后那根复杂又隐秘的利益链条,教材循环使用必然好事多磨必然任重道远。

上一条: 万科降价能否引发楼市多米诺效应

下一条: 中铝参股力拓不能提高“定价话语权”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