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针对性多方入手调控物价

 如何调控物价的问题,是当前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要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正当我们为控制通货膨胀而不断努力时,内外经济条件的突然变化使得问题更加严重,其中两个重要变数是美国次债危机的加剧和不久前中国南方地区雪灾的影响。我国价格水平上涨压力仍然较大,通货膨胀有上升的趋势。笔者认为,引发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有国内外多种因素,而我们对物价的调控也应该有针对性地从多方面着手。



  物价上升有多种原因



  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消费需求增长较快。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2007年GDP增速达11.4%,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消费需求增长较快。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加快,以及居民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较快,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政绩,也会导致当地投资规模不断上升,高速增长的投资资金必然会释放出一定的消费能力。另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将共同促进消费增长。



  二是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可能会继续存在,市场流动性过剩。虽然美国次债危机导致本国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可能会影响我国的出口,但是布什政府采取了恢复经济的减税计划,刺激消费,因此美国居民对中国物美价廉产品的消费未必会减少,中国的出口在一段时间内未必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美国不断下调利率,与中国的利差不断缩小,会导致投机资本流入,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干预会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尽管中央银行采取了对冲的方式,但是随着资本流入的增加,流动性增加,货币供应量会上升,同时通货膨胀的预期也会上升。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但是对欧元是贬值的,因此对欧元区的出口并不会减少。



  三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带动和我国南方地区雪灾的影响。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的上涨。同时,我国南方地区雪灾导致大部分农作物受灾,影响到农产品供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农产品的价格可能会上涨。同时灾后重建也会增加需求,仍然存在物价上升压力。



  四是生猪供求结构失衡。由于2006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2006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蓝耳病”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今年的雪灾也导致了许多牲畜死亡,猪的生产周期一般是18个月,短期内猪肉的价格也可能仍然处于高位。



  五是资源价格改革和节能减排的全面推进,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为了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国家将加快税制改革进程,并陆续开征燃油税、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以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而且,资源价格对服务价格有明显的传导性,资源价格的上调,必然会带动服务价格的整体上升,使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的潜在上涨压力得到释放。同时国家加强环境保护,限制企业排放,也会提升产品的成本。



  六是国际原油价格在高位波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但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目前国内成品油与国际油价倒挂,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如果油价得到相应的调整,我国CPI会受到直接影响,并成为通胀的主要压力之一。



  七是最近美元的持续贬值导致商品和黄金的价格不断高企,我国面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美元是国际上主要大宗商品和黄金的定价货币,美元贬值导致最近国际商品和黄金的期货价格不断上涨。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将导致国内的进口成本上升,国内价格水平可能会相应上涨,同时通过市场预期的作用,也会对国内商品价格上涨起到示范作用。



  控制通胀要多头并进



  目前政府强调要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笔者认为,控制通货膨胀,要多头并进。



   从紧的货币政策只能控制第一、二种原因导致的通货膨胀,也就是控制需求拉起的通货膨胀,通过货币政策紧缩信贷和提高利率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控制总需求来控制物价水平的上涨。



  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通货膨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由供给不足而导致的通货膨胀,我们要通过增加供给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对农产品生产和生猪饲养采取补贴措施,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周期性,短期内仍然有价格上涨的压力。另外,我国通过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取消出口退税并征收出口关税来保障国内供给,也有利于防止物价上涨。今年政府在这一方面仍然要加大支持力度,财政政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类原因导致的价格上升是经济改革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理顺生产要素价格的结果,对此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类价格的适当上升是合理的,但在当前物价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应防止生产要素等产品跟风涨价。



  第六和第七类价格上涨是由于国际市场因素导致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无法控制的,只能通过人民币升值和财政补贴等方式部分解决,但是人民币升值也不宜过快,否则会导致出口迅速下降和国际投机资本快速流入。



  目前物价上涨是国内外多种矛盾的集中体现,我们应从控制需求、增加供给和人民币升值等几个方面来控制物价上涨,要正确引导市场预期,防止进入新一轮的涨价风潮,仍然要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在增加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上一条: 社保一卡通尽早通神州

下一条: “楼市进入冰冻期”是又一个“烟幕弹”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