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的三点建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回应有关宏观调控失效的质疑,称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经济增长连续五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点,证明宏调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说宏观调控不力甚至失效,在逻辑上讲不通,也不符合事实。(3月6日新华网)



  过去五年,经济能够平稳快速发展,得益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也证明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去年也出现了物价结构性上涨,特别是与老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涨的局面。这说明宏观调控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宏观调控政策在某些方面仍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调整和优化的地方。



  首先,宏观调控政策应当由总量控制向总量与结构“双控制”、以结构控制为主转变。值得注意的是,从2003年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无论是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还是对银行信贷的控制,我们的重点都是放在对总量、规模的控制上。对固定资产投资下达年度控制指标,对银行贷款下达新增贷款规模总量等,从表面看,只要下达的年度目标实现了,调控的目标任务也就算完成了。但事实上,我们在投资结构和信贷结构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就固定资产投资来说,由于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大项目、大企业,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往往只要投资规模大、预计效益好,就会从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最大限度的政策倾斜。至于是否符合国家产业计划,是否会造成全国性结构失衡,他们并不关心。



  就信贷投放来说,金融企业为了防范风险,减少运行成本,也是一味地围着大项目、大企业转,使绝大多数信贷资金都集中到大项目、大企业上。短期内的抗风险能力是增强了,但从长远看,由于资金的集中度过高,也留下了隐患。如果国家一旦对某些行业采取限制政策,金融风险就会立刻显现,目前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就值得关注。因此,从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考虑,从“全国一盘棋”出发,宏观调控政策应当由总量控制向总量与结构“双控制”、以结构控制为主转变,不仅要控制固定资产、信贷规模总量,更要控制结构,对产业过剩或即将产业过剩的投资,坚决不批、坚决不放。



  第二、在加强宏观控制的同时,应适当放松对微观的限制。从五年来宏观调控的实际情况看,从宏观方面看,效果是比较显著的,没有出现固定资产投资的进一步膨胀,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但是,从微观层面看,作用和效果明显存在差距。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项目、大企业等政绩工程、实力工程得到的政策、资金扶持越来越多,小企业、小项目、个体私营经济等“民生经济”得到的支持明显偏少。也正因为这样,五年中,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迅速减少、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难,地方的就业压力、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下一步的宏观调控,应当在继续加强宏观控制的同时,适当放松对微观的控制,在投资项目的审批、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信贷资金的投放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实体、农户等倾斜,以保证这些“民生经济”的发展。同时,把促进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实体、农户的发展作为对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目标。



  第三,在加强金融调控的同时,同步实施税收调控政策。分析过去五年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单一的金融政策虽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一政策的作用正在减弱。因为,总量控制、规模控制的结果,使一大批中小企业陷入了困境。各级在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经济的稳定性降低了,经济对社会的承载力降低了,经济对就业、社会保障、职工收入提高的保障能力下降了。



  因此,下一轮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否在实施金融控制政策的同时,同步实施税收调控政策,一方面,国家出台比较强硬的扶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实体、农户的信贷政策,保证“民生经济”不因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而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出台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实体、农户的减税让利政策,扶持这些“民生经济”的发展,增强“民生经济”的活力,以促进地方就业能力的增强、社会保障功能的健全、中低收入阶层人员收入水平的提高。

上一条: 房地产商陷入“水面困局”

下一条: 住房保障也应考虑到非户籍人口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