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08年我国GDP预期将增长8%左右,CPI涨幅要控制在4.8%左右。今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而今年的经济工作,是要把“防过热、防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具体的宏观政策调控目标看,GDP增幅8%和CPI涨幅4.8%两个数据,成为最直观的考量标准。因此,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两个数据的含义,就成为判断和分析全年经济走势和调控政策最重要的依据。
GDP增长率:追求又好又快
GDP预期增长率8%的目标,几乎是近些年来一贯的标准答案。尽管这一数据并不出乎业界的预料,但同时,多年一贯的数据目标也表现出该标准的重要程度。事实上,作为衡量一国宏观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GDP实现8%的增速当属调控部门在权衡各方面利弊因素后,所获得的最为合理的目标指向。这一数字透露出来的信号相当明确,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既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健增长,同时也要防止因为盲目追求GDP增速目标而出现经济过热的问题。
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在两位数以上的区间超高速运转,将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受到严重损害:在投资上,地方政府往往乐于大兴土木,企业则会出现盲目的投资热潮;而在消费和物价方面,也会因此形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最终,当能源与原材料产品供给出现紧张时,经济增长的瓶颈将随之出现,并透过恶化的产业间供求关系遏制经济扩张的欲望。可见,在超高经济增速的背后,其实是对民众福祉的损害和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并不可取。反之,GDP增速一旦低于8%,则会加剧即期就业与社会矛盾的压力。按照一般的估算方法,GDP每增长1%,将能够净增80万至100万的就业岗位。因此,如果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到8%以下,将会出现十分严峻的就业与生存压力,并且企业利润也可能由此出现普遍的负增长。所以,对于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增速放缓同样是经济健康发展所不可承受之重。
CPI涨幅控制目标尊重现实
与GDP增幅8%的预期目标保持不变相比,CPI涨幅控制在4.8%则多少有些出乎各界的预料。毕竟与去年3%的CPI涨幅目标相对比,4.8%的CPI涨幅明显高出了很多。更为关键的是,按照经济学教科书的一般标准,物价上涨的幅度一旦超过4%即可被视为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以此来判断,相关政策目标似乎已经容忍了通货膨胀的产生。但笔者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容忍”并不意味着政策调控当局对于经济形势的退让,反而更加反映出调控当局尊重经济状况的现实,理性制定调控目标的理念。
必须要明确的是,尽管实现宏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是所有调控政策的主基调,但是在复杂的现实经济面前,调控政策绝非是万能的,其政策效果仍然会受制于一定的外部因素影响。就以此轮物价上涨的因素分析来看,至少有两大因素是国内调控部门所无法完全控制的。
首先,此轮物价上涨的重要推动之一来自于农产品,而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原因来自海外。比如美国推动生物燃料技术,导致玉米增加了能源需求的用途,直接推高了其产品价格,这一因素绝非是国内调控部门所能主动预防和应对的。
其次,CPI等物价数据受制于统计方法的技术性原因,比如说统计学上所说的“翘尾因素”。由于去年全年物价是“前低后高”,而CPI数据计算的是年度间的同比涨幅,所以即便今年物价逐月比较已经不再出现上扬,但是由于去年基数过低,依然会出现CPI涨幅巨大的数据结论。这一统计因素同样是无法因当年调控政策效果而明显缓解的。
正是由于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存在,过于理想化地期待CPI数据迅速回落,并以此作为衡量政策效果的标准,显然超乎了政策调控者的能力范畴,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看起来更高CPI涨幅的根本原因。当然,从实际结果看,接受一个更高的调控目标未必意味着最终宏观经济状况恶化程度会加剧。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容忍一个表面看起来较高的物价涨幅,反而能够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充足的回旋余地,让调控政策当局能够更加主动、灵活地选择政策工具,避免因为被动应对而对政策效果形成负面影响。
能更好运用调控工具
具体而言,CPI全年调控目标定位为4.8%,这意味着之前一些被市场刚性化的调控模式可以逐步淡出。在去年物价整体上行的情况下,由于之前制定的CPI涨幅3%目标落后于内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实际物价涨幅屡屡超越该目标。出于减缓通胀预期和实施调控举措的考虑,央行多次上调了存贷款利率,动用了这一看似最直接的政策工具,并且最终在市场上形成了“CPI数据公布———超越调控目标———加息”的惯性思维,甚至在证券市场形成了每个星期五都难以上涨的所谓“周末效应”。而对于这样的固化调控方式,学界不乏反思之声。因为此次物价上涨的直接推动力是农产品的供给不足,持续的加息并无助于增加供给,反而可能因为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而导致供给进一步减少。可见,过低的调控政策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央行选择最适合的政策工具,因为面对“超标”的宏观数据,即时性政策反应的重要性反而超越了政策工具的适用性。故而,看似放松了的物价调控目标,其本质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适当的政策工具,最终从长期和根本上实现物价的有效回落。
综上,政策调控数据指标的“变”与“不变”透露出了深刻的调控含义。简单的数据背后,反映出政策调控导向的一致性与调控思维的灵活性。这也是维持既定从紧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背景下,任何市场参与者都必须要领悟到的政策深意。
上一条: 财政预算应看得懂说得清
下一条: 房租:CPI上涨又一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