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广东人“有水”,有数据为证:广东GDP已连续19年位列全国之冠。人们说:“大河有水小河满”,这么大的经济总量下,广东人能不富到流油吗?
遗憾的是,很多广东人对这种“第一”却难以认同,原因很简单,仍以数据为证:大多数靠工资吃饭的广东人,平均工资在全国只排到了第六名(按照专家说法,可能还要靠后)。最新统计数据更显示:去年二、三季度,广东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已连续六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也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60%,一路降到2006年的38.7%。
也许正是针对这种鲜明反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3月6日在全国“两会”上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直言广东“在民生领域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其中第一条强调的就是“收入增幅比较慢,收入差距大”;他表示“广东正在展开专题调研,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这番表态,对广东的工薪族而言,无疑是一个响亮的大“利好”。因为它意味着,在广东人中占大多数的工薪族,未来的几年内可能逐渐感受到荷包的鼓起,找到生活和工作在“第一经济大省”的更真实富裕感。尤其是对于2300万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工兄弟,这种感觉将更加直接和具体。由于统计口径的偏差,这一更依赖微薄工资过日子的群体,却令人诧异地被长期排除在“职工平均工资”统计之外。如果再考虑这一庞大群体近10多年来工资仅增长68元的现状,“广东人”的劳动报酬无疑是与其GDP长期雄踞首富的地位很不相称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广东的问题。就全国而言,近十年内居民收入,尤其是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滑了约10%;工资增幅不仅“跑不过”CPI、GDP、税收增幅,而且差距还越拉越大,只能气喘吁吁望洋兴叹。而今日中国,已与当初提出“集中力量办大事”时的国力有了天壤之别,是时候适度“藏富于民”、“返利于民”了。
“低工资”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和全社会的关注。十七大首次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提高”,可谓是“以人为本”理念在老百姓“钱袋子”上的直接体现。
其实,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改善劳动者待遇也大有裨益。其一,它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改革成果不让群众共享,就会出问题;不做一些花钱的事,挣钱的事是干不下去的。”汪洋书记的这一“棒喝”对于改革成果格外丰硕的广东而言,无疑更具有启示意义、警示意味。其二,它有助于营造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软环境。从前,为了吸引投资,各地不惜由政府出面承诺将劳动力价格压到极限。这在“资金饥渴”的开放初期,尚可理解;而今天,在广东这样的先行地,改革开放客观上已转入寻求质变的升级阶段,这时,提高劳动报酬,进而提升社会安定系数、和谐系数,也是倒逼现有产业优化升级、吸引新的优质资产和高新科技产业聚集的一个重要前提。
广东不能长久满足、停留于以低人力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换取“比较优势”的较低层次,而应及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藏富于民,形成“小河有水大河满”之良性循环。唯有让人民切身感受到广东的“首富”,广东人之“富”才算名至实归。
上一条: 建立信用档案不能忽视公民权利
下一条: 最低收购指导价体现政府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