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民生平均数淹没普惠性

 “浙江许多人均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通常被人们称作富省,可这个"富"是相对的,是初级阶段的,绝不能因为一些平均数而忽略全省存在的贫困面。”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说。吕祖善认为,发展讲求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还讲求普惠性。全面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天职。(3月9日《青年时报》)



  “绝不能因为一些平均数而忽略全省存在的贫困面”,这是多么可贵而清醒的认识!不为平均数沾沾自喜,体现了责任政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是平均数之下的“最低数”民众的殷切企盼。



  平均数、平均值、人均指标等数据,我们最熟悉不过了,而往往,又是人们质疑频频的关节点。比如在工资收入、房价统计等等领域。



  3月初,中华英才网发布的年度薪酬调查显示:2007年下半年年度税前现金收入总额的平均值达到40073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7540元,涨幅达6.75%,略高于CPI上涨水平。而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扣除居民生活价格指数上涨因素,实际工资仍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物价涨幅远低于工资涨幅。



  这样的民生数据一经公布,立马引来民众的无数“拍砖”:物价涨幅果真远低于工资涨幅吗?我们怎么感觉不到呢?我们的工资收入果真跑赢了CPI了吗?这,其实都是平均数“惹的祸”。



  这个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也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关注。有代表直言不讳:“看职工工资不能只看平均数,还要关注那些平均线以下的人群!”这的确是一语道破。根据2007年北京市政协的一项调查,目前有七成以上国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市平均线,其中三成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在全市平均线50%以下。普通职工,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职工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不仅过低,而且增长慢。过大的收入差距,使平均工资指标难以反映普通职工真实的收入增长状况。



  道理其实简单地一清二楚。比如,一家企业老总拿年薪30万元,而职工最低的如果是5万,两者的平均值不要太高哦,这能真实反映职工工资状况吗?随着贫富悬殊、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尤其是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工资快速增长有效拉高了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增长的统计数字,从而掩盖了低收入职工工资“原地踏步”、甚至职工工资水平滑坡的实际情况。因此,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不能因为"平均数"而遗忘了"贫困面"”的提醒和自省,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只有把经济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到群众手中,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目标后,政府在落实收入分配改革问题上的最新表述。



  于我看来,在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语境下,如果地方政府只一味追求、看中那些平均数、人均指标等统计数字,无疑有沾沾自喜、自欺欺人之嫌,也会让民众多一些疑问和反感。不能因民生平均数淹没普惠性,更别让平均数掩盖了最低数。一方面,我们呼唤更科学的统计数据,另一方面,在关注平均数的同时,各级政府更要盯住最低数,全面改善民生,普惠更广大的职工群众,多算算他们的最低数每年增长了多少,他们的最低数和平均数还有多大的差距。

上一条: 燃油税动议“十四年之痒”

下一条: 社保一卡通难以单兵突围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