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周二接连公布的CPI、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外贸顺差3大数据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这3个足以影响中国经济决策走向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态度、观感的数据呈现“两高一低”,CPI和PPI分别上涨8.7和6.6,后者创三年来新高,前者更创下11年单月最高涨幅纪录;与此相反,中国2月份贸易顺差为85.6亿美元,低于1月份的贸易顺差194.9亿美元,并显著低于接受道琼斯通讯社调查的9名经济学家的平均预期值206亿美元。
尽管春节、雪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都势必影响出口企业的生产和交货,从而导致三大数据异动;但更应看到,春节期间同样是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格控制物价最有力的时段,在这一时段CPI创出新高,其严重性不应低估。而PPI的上升、出口的锐减,则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让许多低端外向型企业和投资这些企业的外资开始外流,这一升一降,仍然是大势所趋。
在这种局面下,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抑制货币过高的流动性和经济过热,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然而严厉的宏观调控、大幅度升息和收紧的货币政策,将不可避免地给已陷入调整的金融证券市场以更大打击。今年是股市“大小非”解禁的关键年份,股市所担负的为国企筹集资金任务更远重于往年,在现有市场氛围下,汹涌的再融资巨浪已令股指不堪重负,投资者怨声载道,若进一步收紧缰绳,将有可能严重影响股市融资、再融资功能的充分发挥。
还应注意到,各国媒体对2月份中国贸易顺差大幅度下降,给予了十分谨慎的评价。
英国《卫报》文章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的,随着中国出口结构的改变、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提高,这种顺差很快还将扩大,即使人民币继续升值,也很难扭转这一趋势;而彭博通讯社援引苏格兰皇家银行战略投资分析家Ben Simpfendorfer的观点称,随着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的缩小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中国外贸顺差不断加速扩大的趋势“应该已接近尾声”,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顺差会显著缩小。
从中不难看出,各国舆论和业内人士普遍的观点,是“两升一降”不会改变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事实,不应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而正处在选举前夕且自身危机重重的美国,和经济、金融麻烦不断的欧盟各国政府,显然更不会因此次中国三大数据的变化和落差,降低其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嗓门,减弱其反倾销壁垒的高度和厚度。这对于中国决策层而言,同样是严峻的考验。
上一条: 莫让“仇富”情绪主导个税讨论
下一条: CPI新高下的央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