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前从未与欧美“挂钩”,这次也将不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
经济学有时被称为“令人沮丧的科学”。经济学家们以悲观著称。与股票分析师对世界的普遍看法相比,经济学家们的估计更保守些;这是因为经济学家们太悲观,还是因为股票分析师过于乐观,最好留待历史去评价(当然,历史会对经济学家们作出有利的评判)。
2008年市场上发生的事件使悲观主义(及经济学家)变得时髦起来。现在,普遍的预期是美国经济将明显衰退,那些喜欢使用具有轰动效应字眼的人几乎一致认为美国经济进入了“衰退期”。
这是一场由信贷问题引发的经济衰退,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似乎全球银行体系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增加信贷。在美国,银行信贷紧缩使经济增长放缓,在欧洲亦是如此。亚洲的出口数据开始显示出这些后果。向美国的出口出现疲软是预料之中的。而现在,向欧洲的出口也在放缓,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尽管如此,即使是经济学家也有一些乐观(或者说,至少不那么悲观)的理由。
1.利率在下降。经合组织经济体的许多消费者10年前没有债务,而现在他们都在负债。现在人们的平均债务-收入比率比10年前提高了。这种债务的较大部分是可调整利率的债务。减息降低了可调整利率债务的利息成本(从而增加消费能力):与10年前相比,现在减息使更多人受益。
两条重要的告诫:首先,在欧美需要大幅度降息。普通消费者所支付的利息不是由央行确定的,而是由商业银行确定的。央行不得不大幅压低利率,以促使商业银行把部分降息转嫁出去。其次,降低利率不可能使借贷出现增长。由于利率降低,消费者有了更多可支配收入,从而限制了对消费者的负面影响——这不可能重新点燃消费者借贷的欲望(也不可能重新点燃银行提供新贷款的意愿)。
2.欧美的大公司有比较稳健的资产负债表。与2001年出现的经济衰退相比,这些公司不可能面临减少库存、投资或员工的强大压力。当然,公司会减少部分库存、投资或员工,但这不可能使其增长放缓。
在这里要告诫的是,这一点并不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通常比7年前糟糕。但是,来自大公司的破坏力则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
3.市场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了。今后市场还可能进一步走弱。但是,现在股票的估值比以前更合理了,股票市场下跌(如20%)的风险降低了。同样,政府债券市场的定价加入了未来央行降息的因素,这有助于控制长期资本成本。
4.中国以前从未与欧美“挂钩”,这次也将不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中国经历了几次出口需求冲击,但其国内需求仍然保持强劲。中国受出口的影响较小,因此这种情况对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影响不大。而像中国香港这样的地区,出口放缓对其本地增长会产生强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出口为香港企业和家庭带来收入,从而促进地区内投资和消费。香港受出口影响较大,其本地需求将随欧美经济放缓而显著降低。
最后,还有一条乐观的理由。在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的职业生涯中,很大部分是作为一名学者研究了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起因。因此,他不大可能再重蹈80年前的覆辙。
谁说经济学家们是悲观主义者?
上一条: 对外投资要关注新兴市场
下一条: 高位CPI背后 紧缩成效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