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仍然显示中国经济延续着去年的疯狂,那么到了2月份"双防"的宏调开始显示出它的效果了。3月12日,央行公布了2月份的金融运行数据,在2008年2月货币供应量增长17.48%,其中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5.73%,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434亿元,仅为1月增量的30.28%。
同时,2月份其他经济数据同样传递着紧缩的信号。2月份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为85.55亿美元,不到1月份贸易顺差194.9亿美元的一半。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人民币升值、国际经济走弱的外部紧缩效应是决定贸易顺差减少的最主要因素。2月份CPI数据显示着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这种迅速的上涨给市场带来了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出台的预期。
国内信贷规模的控制阻碍着投资的增长,人民币升值放慢了对外出口的脚步,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三去其二,宏观政策紧缩倾向明显。世界经济因为次级债危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也有着紧缩的趋势,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目的就是防止通货膨胀的蔓延。但2月份的CPI数据却以8.7%的高增长刺激着政策制定者的神经,双紧缩政策是否能实现物价的稳定和经济的软着陆呢?
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不完全都是真实国际贸易的反映,很大部分是"热钱"进入中国的产物。2007年贸易顺差在到达高点之后一路下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热钱"正在从中国撤离。关于"热钱"涌入中国的理由,各种文献将原因总结了很多,人民币资产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中美利差倒挂等等。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中国资本项下的管治,"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并不畅通且成本很高,加之"热钱"的一个特点就是快进快出,人民币慢慢升值和那一点点利差并不能将"热钱"吸引,最多只能是一个添头,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寄希望于人民币资产价格的高速上涨。
2006到2007的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疯狂已经使"热钱"获益颇丰,当虚拟经济达到最高点开始下行之后,"热钱"的离开是顺理成章的。近期市场上有一种声音呼吁政府救市防止"热钱"抄底,殊不知在拥有全球投资视野的"热钱"控制者会不会认为市盈率高出欧美市场几倍的中国股市会有底可抄。现在困扰这些"热钱"的问题并不是走还是留,问题在于怎么走。通过贸易和地下钱庄毕竟成本较高,而且监管越来越严。走不出去的海外"热钱"不可能无成本的滞留在国内,在资本市场之外他们要选择新的投资领域。需求刚性较强的上游产品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紧的宏观政策进一步打击着资本市场的信心,不仅国际"热钱"步步出逃,国内的游资也会从资本市场中游出进入实体经济,上游产品价格节节上涨,CPI涨幅居高不下,监管陷入了一个悖论,就是从紧的宏观政策引来的却是进一步的价格上涨,高耸的CPI指数呼唤着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最终形成一种挤出式的通货膨胀。如何较好地释放国际、国内游资的压力,需要的不仅仅是货币政策一家,更多的是需要财政政策、外汇政策的联合作战。
上一条: 美元危机,什么危机?
下一条: 中投的公司结构需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