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大幅增加,同比多增了8045亿元。换言之,也就是出现了明显的储蓄回流。这种状况的出现颇令人深思。
对于储蓄回流,人们最直观的印象是由于储蓄利率提高,提高了储蓄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同时也与市场缺乏合适的投资目标有关。对证券投资者来说,前一段时间 行情火爆,吸引了大量资金直接或者间接入市,导致“储蓄搬家”,银行一度出现过存款余额负增长的格局。宏观调控的目的之一是要吸收流动性,资金向储蓄流动客观上也是有助于产生这一效果的,这也是央行在进行调控时会反复使用升息这个手段的原因所在。从这个层面看,银行存款增加是调控产生效果的表现。市场上的资金总量是相对稳定的,当它们大量回流储蓄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它们在主动退出投资,这确实是流动性被紧缩的一种形式。此外,存款增加的同时自然也意味着社会对贷款需求的减少。从2月份的数据看,新增贷款仅2434亿元,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大幅下降。而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的增长一直是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1月份信贷大幅飙升的事实曾让市场感到很紧张,认为紧缩政策没有起作用。而现在看来,其作用在1个月之后就体现得非常明显。当然,过大的数据起伏可能不具备太多的代表性,但现在看来,调控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储蓄回流银行,特别是居民储蓄回流银行,这在目前银行存贷差还较大的情况下,其效果并不仅仅是正面的。多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希望能有序地分流部分居民储蓄,将资金引入直接融资以分解银行的负担。股市火爆以及直投与个人创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的压力,但现在储蓄资金再度大量回流银行,实际上就意味着直接融资又被淡化了,这无论是对资产证券化还是对深化金融改革等恐怕都是不利的。从推动股份制改革的层面而言,储蓄资金的回流显然削弱了这方面的基础。所以,当人们一方面看到银行存款增加,感觉到宏观调控在明显地发挥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应该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果仍然坚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话,过度的储蓄回流,特别是居民储蓄回流银行,不能认为是什么天大的好事。
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看,现在居民储蓄回流银行实际上反映了投资者对股市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无意加大投资、希望尽快退出的事实,这是资本市场遇到困难的产物。资金总是要向收益高且安全的地方流动,银行储蓄利率虽然提高了,但与现在的CPI相比仍然是负利率,在负利率的背景下资金仍然流向储蓄,说明证券市场不具备赚钱效应,没有理由认为这种状况是合理的。从理性的判断出发,应该看到在居民储蓄大量回流的背后是证券市场出现了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储蓄资金大量回流银行也许可以说是坏事。
其实,就像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待一样,储蓄资金的回流不能简单地说是好还是坏,但其中所揭示的问题还是需要重视的。不管怎么说,当股市失去了对资金的吸引力、居民宁愿接受负利率而拒绝进行投资时,实际上表明资本市场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前景很不乐观。如果继续无视这一点,今后恐怕难免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上一条: 发电企业困局考验“调控智慧”
下一条: 节能建筑缘何引起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