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力争将通胀率峰值控制在10%以下

 如果目前当机立断采取有力措施将通胀峰值遏制在10%以内,这些措施的成本可能是将经济增长比去年放缓2~3个百分点。但是,如果错失良机而通胀飙升到15%,此后不论采取何种措施,所付出的成本都可能是让经济增长大幅下降5~7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的通胀压力从多个方面正在继续加大。



  这些压力包括: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加速上涨,农产品价格向加工食品价格的传导,农民种粮意愿的减弱以及通胀预期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历史和国际上的经验表明,一旦通胀失控,带来的经济和政治成本将不可估量。因此,笔者认为反通胀应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在目前宏观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情况下,最需要各方面从国家宏观稳定的大局出发,共同分担反通胀的必要成本。如果各方面同心同德,支持决策层当机立断采取有力措施,就可以将稳定经济的成本控制在最低。



  全面通胀风险正明显加大



  中国2月份同比物价上涨飙升至8.7%之后,通胀风险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进一步关注。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认为最近的物价涨幅加大是雪灾和春节等一次性因素导致,因此不必过虑。笔者认为,这种判断过于乐观。这种判断一旦误导和延误决策,带来的后果将难以设想。



  事实上,通胀压力非但没有因为雪灾结束而消失,反而从多个方面正在继续加大。理由如下:



  一、材料成本推动带来的通胀压力将加剧。我们预测,今年铁矿砂价格涨幅可能达到65%,动力煤价格的涨幅可能达35%,均远远高于去年单位数的增长。我们对六种主要原材料(铁矿砂、动力煤、钢材、水泥、铜、铝)的今年平均涨幅的预测为25%,是去年平均涨幅的四倍。这些因素,将必然导致今年非核心通胀上升。



  二、劳动力成本推动。笔者最近对部分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面临的利润压力主要来自于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多数企业表示,上游企业提高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其自身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因此,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已成为直接推动通胀的原因。另外,最近几个月来,许多企业已感受到职工要求增加工资的压力,其理由亦是物价上涨。这表明,劳动力成本和通货膨胀已开始互为因果。



  三、农产品价格向加工食品价格的传导将继续。统计分析表明,农产品价格上涨之后,传导到加工食品零售价格大约有3~5个月的滞后。这种传导通过农产品涨价后挤压食品加工的利润率、加工企业研究并实施其产品涨价、然后以新的销售合同影响到零售价格。今年1月份农产品价格大涨18%以后,有一部分涨价的压力将会在今后几个月内继续传导到加工食品。



  四、粮价可能成为下半年通胀的新的导火索。虽然粮食价格目前仍保持基本稳定,但种粮成本收益率的下降可能成为下半年粮食歉收、粮价上涨的原因。笔者估计,与去年同期相比,种粮成本已经上升了15%,但粮食价格仅同比上升了6%左右。所以,农民种粮的成本收益率已经从去年同期的21%下降到目前的16%。我们最近在9个粮食大省对近200名村长(或农户)调查发现,10.8%的受调查者表示今年将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而仅4.1%表示将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表示减少种植面积者预计平均减少幅度为30%。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旦因为农民种粮意愿下降,减少种植面积,导致粮价上涨,并引发农民惜售,后果将十分严重。



  五、 通胀预期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去年年底人民银行对储户的季度调查结果表明,已经有65%的受调查者预计物价会继续上升(正常的比例为50%左右)。今年1、2月份物价加速上涨之后,恐怕民众对通胀的预期已进一步加剧。



  对国际经济数据的研究表明,一旦通货膨胀率超过4%,通胀预期的继续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可能“自我实现”的过程。预期会推动通胀,反过来通胀的加速又会加剧预期。具体来说,在通胀预期上升的情况下,企业会因为预期原料价格上升而提高预售的产品价格;工人会要求增加工资以应付预期的消费物价的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供应商可能囤积不卖;消费者因为预期消费品价格上涨而抢购这些产品。



  通胀失控的成本不可估量



  国际经验和实证研究的许多结果表明,一旦通货膨胀率超过5%,对经济增长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一般来说,较高的通胀必然伴随着通胀率的高度波动,而在上下游价格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投资者由于无法预测今后的投资回报,就必然会减低投资意愿。投资减速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滑。另外,高通胀会导致许多企业因为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而减产、裁员甚至倒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如果通胀率从3%上升到13%,GDP的增长率就会下降一个百分点(注:发达国家的GDP增长的正常速度在2%~3%左右)。在美国,GDP增幅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失业率增加0.35个百分点。在中国,也有若干案例可寻。在上世纪80年代中和90年代中的两次高通胀期间,中国政府被迫采用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全面控制物价、存款保值等手段,代价巨大:GDP增长率均从周期的高位到低谷下降了一半左右,降幅达6~7个百分点。



  从金融领域来看,如果由于高通胀而带来此后经济大幅减速,必然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明显上升。一旦预期恶化出现银行挤兑,还将导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另外,如果经济明显下滑,企业收益大幅减速,股市就可能进入一个长期熊市。多年来金融改革的巨大成果可能毁于一旦。



  高通胀带来的社会代价也是巨大的。由于低收入居民的食品支出比重很高,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带来的是收入分配严重恶化,在很大程度上会抵消过去几年来政府为改善收入分配所作的巨大努力。



  将通胀率峰值控制在10%以下



  国际经验表明,通胀率进入7%~20%的区间内,通胀预期恶化导致惜售、囤积甚至抢购的可能性就将明显加大。我们对24个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分析表明,在通胀率达到8%以后,有65%的可能性是通胀会继续上涨到10%以上,此后的平均通胀峰值达到16%。由于目前我国2月份物价同比涨幅已经达到8.7%,形势已十分严峻。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果断和更有力度的措施,全力将通胀率峰值(同比物价涨幅)控制在10%以下。



  从去年年中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养猪和油料作物生产等措施,希望通过改善农产品供给来抑制物价上升的势头。但是,由于今年2月份物价同比涨幅已超过8%,加上前文所述的五个新的通胀压力,目前的主要风险已演化为成本推动型和预期推动型的严峻通胀局面。所以,当前的反通胀战略不能仅仅依赖于改善农业生产,因为这些措施最终导致供给恢复还有一个相当长的滞后。短期内应该采用一系列更有力度的控制总需求的政策(即货币政策和部分财政支出的同时紧缩),同时辅之以若干增加供给的措施,才能将通胀继续创新高的势头及时压住,从而稳定预期。

上一条: 与其频闹油荒,不如放开市场与价格

下一条: 建设部为何不主张提房价拐点问题?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