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全球性短缺危机出现后,农业部官员建议国内企业到海外“租地种粮”甚至“买地种粮”,并称,此举是加强中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性粮荒,国内企业遵守国际法规,当然可以到国外租地或买地种粮,从中获取利润。但企业毕竟讲究自身投资回报率,不会也不愿去做赔本的买卖。外国愿意与其合作,首先考虑的是他们自身的粮食安全。在粮荒之年,国内指望这些企业从国外运回生产的粮食,一来恐怕不顺畅,二来成本会很高,国家不给予他们补贴,愿望恐怕只会落空。
中国是个粮食消费大国,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重心必须放在国内。中国虽然只有18亿亩耕地了,但在产粮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耕地若能有多一些用来生产粮食,即使不从国外借地生产一粒粮,甚至不用进口一粒粮,也是完全可以解决好中国人自身的吃饭问题。没有必要为了解决国内粮食安全,补贴企业到国外投资耕种粮食,这也弥补不了和弥补不起自身的粮食不足。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全球性粮食短缺危机出现后,由于生产资料升幅太大,产粮成本过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还是不高,土地抛荒现象还在加剧。有记者调查,重庆市竟然有11%的耕地不再种粮,国家补贴成了农民的利润来源。据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估计,到2007年10月,全国抛荒耕地在9000万亩左右。假如这些耕地不抛荒,都种上了粮食,何需再动员国内企业到国外种植粮食?假如其他耕地能够多用来种植粮食,我们不需要从国外运回任何粮食也是能够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
因此,解决好中国粮食安全的最经济的途径在国内,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在国内。农业部要多想办法,解决好中国大量土地抛荒问题,先将自身的增产潜力挖出来。同时,要制定鼓励性措施,鼓励农民多种粮,让种粮的农民通过生产粮食多获得实惠。如果对国内企业到国外种粮有什么补贴的话,就将其用于鼓励国内企业和农民种粮。否则,舍本求末,那会用错气力,偏离航向,对提升国内粮食安全非但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还会丢掉根本,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上一条: 地产商们,别死扛了
下一条: 请茅于轼先生尊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