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夏。
夏天终于向我们走来———尽管迈着蹒跚的脚步。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这个夏天来的有点迟。往年4月,我们已经在大海中畅泳;而今年,直到现在,深圳海域仍然只有22度左右的水温,最热闹的大梅沙海滩,往年五一已经是人山人海;而今年此时,愿意下海游泳的,依然寥寥。
股海的情形也差不多。去年春节后一波强劲的升势,到了5月下旬,短短3个月时间,已经录得一倍多的升幅。去年的股市,应该是在春节就已“立夏”了。而今年,年初略作上扬之后就是持续的下跌,至4月22日见到上证指数的2990点,多数股票的股价都已经“腰斩”了,哪里有夏天的影子呀?在投资者的心里,恐怕都只是严冬!
今年夏天来得迟,恐怕与冬春时节过于寒冷有关。一场史上罕见的冰雪冷冻灾害,困住的岂知是路上的百万人民?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抗灾救灾,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都不能不影响到经济建设。
从宏观经济来看,我们也遭遇了寒冷天气。猪肉粮食等食品价格的暴涨,从紧的货币政策,使中国经济不得不告别了“低利率、低通胀、高增长”的“两低一高”的最美好的时光。现在,能够说的只有“低利率”这“一低”,因为实际利率毕竟依然是负的,而“低通胀”这“一低”是没有了,我们只能祈求的是,“高增长”这“一高”能够持续。低通胀的消失,除了国内因素之外,还有着强烈的国际色彩:全球粮价、油价、矿价、木价大宗工农业基础产品等,无不一路狂飙,涨得离谱。这就让我们在面对国内“需求推动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同时,无奈地见识了过去很陌生的一个词———“输入型通胀”。这也许就是我们在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中得到好处的同时,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吧。
在国际金融市场,同样也经历了一场雪灾。次贷危机虽然发源于美国,但寒流却刮向了欧洲,刮向了全球。次贷危机在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同时,也似乎顺理成章地把“强势美元”变成了“弱势美元”,美联储从去年9月以来的7个月内,7次下调了美元利率,持续降息的结果,不仅仅是带来了更多的流动性,而且也让美元汇率飞流直下,这颇有让国际社会给美国次贷危机埋单的味道———毕竟美国拥有巨额国际债务,每当美元汇率下降一点,美国的实际债务就减少了一点。
美元利率和美元汇率的持续下调,客观上为难了中国。中国为了抑制国内的通胀需要采取包括加息的政策手段,但人民币和美元息差的加大,将导致更多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使人民币流动性更加过剩,而这又反过来推动通胀升温;人民币对美元的进一步升值,不仅直接导致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实际缩水数百亿元,而且还增大了企业出口的困难,这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无论如何,迟来的夏天终于还是来了,虽然脚步依然蹒跚。夏天的到来,意味着寒流的远去。尽管经历了严重的雪灾,也经历了CPI向PPI传导的过程,经历了国际物价的飞涨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但是,看看中国一季度的经济数据:GDP增长10.6%,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依然处在“绿灯区”,这说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依然稳健。虽然一季度CPI达到8%,但是,通胀的峰值应该已经出现,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国内食用农产品价格近期延续了下跌走势,由于食用农产品在CPI中占较大的权重,随着食用农产品价格的下跌,CPI未来的回落可以期待。尽管美联储4月30日又降息0.25个百分点,但目前2%的利率和3.5%的CPI,已经封杀了美国继续降息的空间,美元的大幅反弹和美国股市的再度走强,都已经表达了这种预期。
在中国A股市场,政府持续出台的救市措施已经使股指止跌回升,上升趋势目前正在形成。基本披露完毕的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录得超过两成的增长,良好的业绩对股价形成最有力的支撑。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健增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回暖,都将支持A股市场上升趋势的形成和延续,“红五月”应该可以期待。
夏季是一个流汗耕耘的季节。细心照料春节种下的幼苗,及时地浇水、施肥和除虫,我们可以指望有一个良好的收成。
上一条: 世界闹粮荒,吃肉惹的祸?
下一条: 这会是美联储最后一次降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