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内可能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因素

中国在中短期是否面临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在2008年的当下,国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向下的方向捉摸不测,国内GDP增速下滑可期、人民币兑美元连续三年升值约20%、巨额热钱持续性流入压力不减、外贸企业关停新闻不断、股市半年内深幅调整逾50%、房地产商资金链紧张等众多因素的背景下,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或许也不为冒失。本期我们刊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就此话题的文章,并在5月19日出版的“环球经济评论”中继续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金融调控的空间和手段有待扩展、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仍需深化,以及央行冲销成本的日益高企、资产价格的膨胀和热钱流入的巨大规模等已经显著影响了我国中短期的金融问题,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政策调整,那么危机性的市场强制调整也许会在三年内发生



  从2008年开始,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都面临着重大调整,未来1~3年之内,哪些因素有可能影响我国的金融稳定?我们认为,金融调控的空间和手段有待扩展、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仍需深化,以及央行冲销成本的日益高企、资产价格的膨胀和热钱流入的巨大规模等已经显著影响了我国中短期的金融问题,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政策调整,那么危机性的市场强制调整也许会在三年内发生。



  一、央行金融调控空间的日益收缩,调控手段急需创新。



  就目前的金融调控而言,调控手段大致包括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存贷款利率、发行央行票据、调整人民币汇率以及窗口指导等手段。



  就调整法定准备金而言,准备金率目前已达16%的水平,我国法定准备金率的历史高位是20%,国际上可比数据是韩国的18%,从中国央行过去五个季度提升法定准备金率的节奏来看,该手段难以再持续沿用两年以上。



  就调整利率而言,目前7.83%的基准利率已非常接近于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1%的税前利润水平,而2008年企业利润增速可能仅有20%左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甚至可能同比负增长。因此今年银根紧缩和企业的盈利能力都使得继续加息的内部空间不大。而股市、房市的不确定性已经使得储蓄向银行大量回流,调整存款利率的必要性也不大。再考虑到新经济泡沫破裂后,美联储曾经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降至1%的水平持续36个月之久,那么更可以看出国内产业的盈利能力和国外降息风潮几乎使得我国央行再动用加息工具必须非常谨慎。



  就发行央行票据而言,国内货币市场利率的高企也使得扩大央票发行可能给央行带来更大的利息负担。



  就调整人民币汇率而言,2007年10月中旬以后的70多天,人民币升值折合年率接近16%,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折合年率接近13%,如此快速的升值已经使得广东、浙江不少外贸企业直接关门歇业。



  就窗口指导而言,2004年以来被点名的一些过热行业,包括钢材、有色金属、房地产等都可能是过去4~5年发展较快、效益较好的行业,由此来看,无论是央行还是六部委,都很难使窗口指导洞见市场,引导银行业。



  综合上述分析,目前金融调控已经到了调控空间急剧收缩,调控手段需要创新的转折点,现有手段不足以再沿用三年以上。



  二、央行冲销操作成本日益昂贵,央行和商业银行均蒙受损失。



  为了应对外汇流动性过剩,央行不得不在公开市场上持续释放基础货币并购汇,并运用其他冲销手段回收基础货币以维持人民币各口径投放的适度合理,但是冲销成本正日益变得高昂。



  就一直充当主角的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而言,目前16%的法定准备金率冻结了银行业40万亿元存款的6.4万亿元,约4%的超额准备金率则冻结了1.6万亿元,在2007年给央行带来的利息成本约为1360亿元。假定商业银行的存贷净利差为2.5个百分点,贷存比为70%的话,则在2007年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利息损失约为1400亿元。



  就2003年以来作为替代国债在公开市场上调节流动性的央票而言,即便不考虑央票的发行期数和持有期,只是最粗略地以央票余额和平均持有期一年来估测,2007年底约4万亿元的央票给央行带来的利息成本大约在1600亿元。



  因此即便只考虑准备金率和央票着两种冲销手段,在2007年,央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分担的冲销成本也高达3420亿元。考虑到2008年以来外汇储备可能每年增长在5000亿美元左右,这些过剩的外汇流动性需要完全冲销,每年我国金融体系至少需要新增700亿~800亿元的净冲销成本。除了成本问题之外,冲销带来了央行资产外汇化和负债的人民币化,货币错配问题日益严峻,也带来了银行业因冲销而被冻结的已超过10万亿元的资金。这样的思路能否沿用三年以上是值得慎重考虑的。

上一条: Libor怎么了?

下一条: 限价房非降低房价的灵丹妙药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