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多谈谈“宜”涨工资

 涨工资呼声此起彼伏,专家称不宜硬性挂钩CPI。随着物价上涨,关于涨工资的呼声也此起彼伏。统计显示,去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8%。“但我已经4年没涨过工资了”,许多人提出质疑,认为当工资涨幅落后于物价涨幅时,政府就应当采取措施,使工资与CPI挂钩,让工资增长与GDP保持同步。专家提出反对意见,称硬性挂钩易推高通货膨胀。(5月5日《人民日报》)



  薪酬专家的说法未必没有道理,工资硬性挂钩CPI的确易推高通货膨胀。但是,这个说法显然忽略了两个前提:一是老百姓几乎很少有人主张硬性挂钩,大多寄望工资涨幅能参考CPI涨幅,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个价格敏感期;二是纯粹理论模型上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基本是不存在的,譬如财政收支平衡、譬如国际贸易平衡等等,一种经济政策是好还是坏,不能单纯从理论上去考量,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现实的经济背景下权衡。面对所谓“不宜硬性挂钩”说,想请教专家:我国劳动者工资与CPI有过挂钩吗?工资与劳动力价值关系堪忧的当下,还是少拿理论逻辑吓唬公众为好。



  有一点是肯定的,解构永远比建构容易。一边是涨工资的民意诉求,一边是工资涨幅“不宜”如何如何之说,那么,这些专家为什么不能多谈谈劳动者工资“宜”如何涨呢?工资涨得像眉毛一样慢,物价涨得像头发一样快。这是去年以来劳动者的切身感受。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却显示,2002年以来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幅都在10%以上,不仅大大高于CPI的增幅,甚至超过GDP增幅。其中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932元,较上年增长18%,工资无疑“跑赢”了物价。数据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但是数据与公众感受之间的落差更显而易见。在这里,“统计数据走了专家路线”或者“专家走了统计数据路线”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鲜有支持工资增长的数据与专家铿锵发言?



  改革开放的30年,经济帐单满眼飘红:中国GDP总量年均增长9.7%,2006年是1978年的57.5倍,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45%,2006年是1978年的34.2倍。与此同时,我国亿万富翁人数仅次于美国。但是,目前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这一警戒线,在价格较明显上涨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中低收入阶层的利益,不仅是共享的必然,也是彰显分配公平的要求。某种意义上说,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比全民红包福利更有助于增强中低收入阶层抵御高物价带来的生活风险。



  眼下来看,涨工资迟迟不能成为刚性制度,一直欲说还休,主要在于不少人坚持认为政府只需要宏观指导,不能微观干涉,企业拥有分配自主权。这个理论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尚待纠偏、劳资博弈失衡的事实下,奢谈市场调节,既不正义也不正当。这就好比一个重病的孩子,要求他完全自我免疫一样。这也恰恰是导致“工资协商”等机制在基层沦为纸上画饼的根源。



  工资该涨了,涨工资不能靠缺乏刚性的协商,更不能依赖于所谓的企业自觉或市场公平——这起码应该是当下的实践给我们传递的共识。还是请专家多谈谈“宜”如何涨工资,少唱“不宜”的理论戏吧。

上一条: 八千万大奖得主为何蒙面领奖

下一条: 调节煤价矛盾需要新思维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