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截至目前,美联储累计削减了325个基点的联邦基准利率。这使得中美利差由正转变为负。目前中美利差倒挂幅度已经达到4%左右;为此国内部分人士认为,中美利差倒挂幅度的扩大将更加降低中国央行近期加息的概率。
且不论当前中美利差倒挂达到4%左右的论断是否准确。笔者认为,中美利差倒挂制约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这种论调并不新鲜。其理论依据是利率平价理论,更进一步地说用中美利差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走势,实际上是把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捆绑在一起。令人遗憾的是,利率平价理论由于假设限定条件严格甚至有些不切实际,各国央行几乎很少用这一理论指导货币政策抉择。
对中国来讲,由于之前央行也比较看重中美利差的影响,客观上增加了矫正人民币汇率的成本。为防止人民过快升值和国际热钱的流入炒作,保持适当的中美利差一直被当成了遏制热钱流入的重要政策武器。然而,中美利差有如螳臂挡车,并没有缓和热钱流入的趋向。原因在于,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并非是赚取200多个基点的利差,其获利方式是通过炒作中国国内资产价格来获取投机收益。显然,相对于资产价差交易收益,中美利差不论是正是负都很难改变国际热钱的流向,也很难有效影响人民币升值预期。
勿庸置疑,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确实面临着复杂的抉择困境。当前中国的通胀压力依然较大。虽然从目前看4月份国内通胀相对有所缓和,但仍然处于高位,大约在8.1%左右。当前通胀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货币现象,不论是所谓的结构型通胀,还是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根源都是货币问题。
同时,当前中国经济也存在过热风险,主要体现在投资过热上。笔者认为,当前的投资过热实际上也是由于货币过剩促成的。当前的投资过热已不再发生在贸易投资领域,但与通胀的关联度却变得越来越密切。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看,相对于居民的购买力水平来讲,消费已经不低,而出口减缓已经对经济开始产生拖累效应;一季度经济增长保持较快增速来自于投资。由于投资仍然偏热,导致总需求扩展,从而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对通胀构成压力。由此可见,通胀与投资过热已经挂钩。
显然,严格地说是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的不确定风险正给多目标的央行货币政策带来了决策难度,而非中美利差倒挂制约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因此,把当前中美利差倒挂看作制约中国央行从紧货币政策的观点更多是一种概念炒作。
上一条: “稻米欧佩克”面临难产压力
下一条: 美国期待中国经济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