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来说,奢侈品进入的速度似乎显得太快了。国际车展上,价值超过2000万元的跑车很快被订购;游艇展上,90多艘游艇几乎都找到了买主;“五一”等假日期间,名表、珠宝、黄金的销售额大幅增长。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规模达到8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18%,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
日本是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占世界消费总量的41%。日本无论是人均GDP还是GDP总量都未达到这个水平,它的奢侈品消费和经济发展水平脱钩了。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求范围的消费品,他的消费对象应该是一个社会中收入奇高的人群,但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的奢侈品消费“向下渗透”,进入很多亚中产人群。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日本的奢侈品消费风潮几乎与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过程重合。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的大幅对外升值造成了日本出口的困难,日本政府为了弥补出口下降的损失便希望采取措施刺激国内经济。降息就是日本政府想出的刺激国内经济的招数,于是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大量的流动性释放到国内经济中,日元用实质上的对内贬值缓解对外升值带来的压力。
日元的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造成了日本经济中一个病态现象,就是国内商品价格的畸高,无论是房价、食品甚至是日本企业的股票(全球最高的市盈率)的价格按照可比价格计算都偏贵。富裕的日本人发现自己的富裕只是建立在纸面的富裕,发达国家人民应有的宽敞住房、大量的闲暇消费对于他们来说仍然很遥远。日本人民不得不在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盛名之下,却承受着发达国家中最为沉重的生存压力,从世界第一的自杀率和过劳死我们便可窥见一斑。奢侈品在这个时候就成了一个宣泄的通道,在国外价格高昂只能由少数人所有的奢侈品在日元外升内贬的情况下,价格也不显得那么的昂贵。“炫富”心态在这一物品上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与花费大量资金去改善住房条件相比,这种“炫富”无疑成本更低,获得的满足更多。可以说日本人民的“炫富”心态在错配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之下扩张到了极限,成为了奢侈品市场上最大的主顾。
现在中国的这种奢侈品消费的风气很难说是一种好的或是坏的现象,因为它至少还是局限于高收入阶层的特殊现象,高收入阶层的这种消费行为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至少还平衡了部分贸易顺差。但如果也如日本、韩国一般扩散到普通的中等收入人群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险了,浪费和炫耀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远大于经济层面的破坏。“对外升值、对内通胀的”的内外失衡是将奢侈品推向大众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剂。
上一条: 查查低价房背后是否有猫腻
下一条: “米盟”暂时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