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保证职工“说不”的权利

为改变劳动安全卫生形势严峻的局面,遏制小煤矿爆炸事故,山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刚刚通过的《山西省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条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职工有权拒绝执行;劳动保护条件不完备、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事故隐患未排除,危及职工人身安全的,职工有权拒绝进入生产作业场所。(6月6日《太原晚报》)



  当劳动条件恶劣危及人身安全时,劳动者可以违抗管理人员的指令,拒绝进入险境———山西省这部地方法规,体现了对劳动者生命权的尊重,在立法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紧急避险的原则,从理论上讲是无懈可击的。笔者担心的是,在现实中,它能真正成为众多小煤矿打工者的“护身符”,保护他们理直气壮地向矿主说“不”吗?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作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定阶段的标志,越来越多的农民将通过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将自己“置换”为产业工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劳动者弱势地位在短时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改变。在市场经济社会,劳资双方的关系虽然表现为“双向选择”,但在目前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很多劳动者只能被企业“单向选择”。为了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和保住饭碗,他们只能降低生存底线,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主的苛刻条件,因为他们身后,还站着为数更多、要求更低的求职者。



  一个弱势的矿工,将为一个“不”字付出怎样的代价,法规的制定者考虑过没有?我们甚至不假思索,就可以说出下边的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由于不听上级指令,他被无情地砸掉饭碗,从此迈上漫长的上访告状之路,从劳动仲裁到法院判决,高昂的诉讼成本、繁琐的司法程序,以及自身法律知识的匮乏,使很多人对这条路望而却步,只能自吞苦果,再换一家小煤矿重新上演原来的故事;第二种可能是他将此事投诉至劳动和安全生产监察部门,执法机关依法对企业进行行政和经济处罚,根据情况还会要求其迅速关停纠正,这意味着不仅投诉者马上失去工作、断掉经济来源,还将殃及其他打工者;第三种可能是虽然他拒绝进入险境,但仍有其他人表示愿意干,因此他被扣发工资奖金,被同伴视为“傻冒”并遭到嘲笑。

没有法律和社会保障救济的支持,职工即便能够说出“不”字,声音也是极其微弱的;缺少必要的配套措施,那些保护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也是苍白无力的。



  靠什么保护职工说“不”?笔者想提几条不成熟的建议:首先,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在劳动安全卫生监察中的作用,以“组织”的身份依法维护职工利益,构筑一道群众性安全生产防线,减少个体在依法维权中受打击报复的风险;其次,建立工资储备金、安全生产保证金制度,在关停安全隐患较大的小企业时,能够妥善安排职工生活,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失;再次,形成社会保障和援助机制,对那些拒绝进入险境而被企业辞退的职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援助,考虑到某些企业“秋后算账”的可能,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要适当考虑,根据职工意愿帮其调整工作岗位。

上一条: 如何评量合理的人力成本结构?

下一条: 经营环境与弹性人力资源规划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