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释放世博会“营销空间”

2010年世博会将会比2008年奥运会吸引更多的人流。在可以数得清的范围内,上海世博会在其6个月的展会期间可吸引大约7000万人流。由于其场馆繁多,活动密布,因此可作为合伙伴、高级赞助商、活动赞助商、活动合作者、世博供应商的企业数量也会远多于奥运会。直接来看,世博会将为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房地产、城市服务业以及中国的产品与服务品牌的展示,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及发展动力。



但上海世博会本身的营销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



其一,世博会在国内外的影响一般。无论在商界与民众中,世博会均与奥运的流行度不能相提并论。我们把2010年的世博会与2008年的奥运会拿到相提并论的位置,就意味着对世博会的营销方面要有高投入,让世博会更吻合新的流行意识的方式让大家记住还要惦记,但一碍于奥运在前,二由于上海人本不长于营销,故此期望与现实水平之间的落差甚大,世博的口号、形象甚至各种平面设计都平淡到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世博营销团队与营销合作伙伴的工作方式急待改进。



其二,世博会现有定位有“过于上海方式化”的嫌疑。这导致世博会在对外传播中给人以很强的地方活动的感受,而上海及长三角赞助商与活动参与者众多,尤其会加强这一印象,上海世博会似乎更需要在外地赞助商开发上着力,尤其在针对重点地区(浙江、江苏、山东、北京、广东、福建、辽宁等)的世博招商方面要能规划出针对性的招商策略,不能老是那些老三篇的东西去给人家说事情。



其三,在世博文化的塑造上,世博文化的创意性远远不足,而行政化操作色彩更浓,社会各界对于世博的参与度、参与机会均严重不足,而在行政操控之下,世博的丰富性与灵活性均不足,没有放水养鱼的效应,因此实际上会导致上海地方政府“控则不足、张而无措”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背景是上海获得世博会主办权的重要优势,因为世博局乐见有人托底撑场,但如果在运营层面上仍然以行政主导特色,则精明不足控制有余的弊端就无法解决——比如世博的领导就是能说出7000万人次的观众大数,对于现场可能的各类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量、各种供应商可能获得的商业价值的估算数据就很少,在商言商,如果算不出生意,又不在上海的地面上,让我掏钱参与就很勉强了。



7月初《头脑风暴》我拍摄了一期“企业高层谈世博赞助”的节目;7月中,我又主持了《浙商》杂志主办的“世博商机与浙商发展”论坛,学习到不少东西,也感受到不少问题。一方面我们能感受到上海世博局与赞助商们、合作伙伴们要做好、用好世博机会的努力和诚意,但另一方面就做事看事的创意性与见识方面,我感觉他们实在是需要提升。



上海世博会的方方面面真的要多多向北京奥运会学习。


上一条: 新员工管理5个新议题

下一条: 公共政策的七个新转向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