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市场就如一个庞大的赌场,有人输钱就有人赢钱。当很多金融家在次贷危机的漩涡中挣扎的时候,却有人在笑着数钱,这钱显然与正在发生着的危机有关,高盛的CEO劳尔德·贝克兰梵就是这么一位。高盛的表现似乎总是让人感觉有点不对劲儿,可是这一切又都是合理合法的。
尽管2007年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高盛的股价上涨了5%左右,这个数据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和华尔街的同行们相比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摩根斯坦利、美林、贝尔斯登和花旗集团股价则下降了20%甚至更多。
次贷危机中的奇迹
按照彭博社的报道,在次贷危机使其他竞争者遭受严重损失的同时,高盛集团称其提前预见到2007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熊市并大量做空。高盛首席财务官萨拉·史密斯2007年10月30日写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封信被公之于众。信中说,在200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高盛利用衍生工具在抵押贷款市场上保持净空头部位。
在向公众宣布了其在2007年第三季度在抵押贷款市场上做空而盈利后,2008年2月高盛又公布了其上年第四季度的盈利情况,但拒绝就此作出任何评论。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司融资监管部于2007年9月20日公布高盛第三季度盈利高于预期的当天,要求高盛提供更多有关次级贷款活动的信息。高盛回应称其抵押贷款相关活动在总净收益的比重从2005年到2007年前三季度一直保持3%以下。同期其在次级抵押贷款领域的风险场口只占到总资产的2%。公司在次级贷款ABX指数上做空,并用信用违约互换对其所持债券进行套期保值。
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简·哈祖斯在报告中说,根据以往经验,主要抵押贷款业务相关损失“粗略”估计将达4000亿美元,而首当其冲的是银行、对冲基金等杠杆投资者,他们往往通过较少的自由资金,借助信贷放大资本实力进行投资。
2007年,高盛公司董事长兼CEO劳尔德·贝克兰梵,以6790万美元年收入成为最豪气的打工仔。他凭借2007年的出色发挥,从高盛公司拿到了6790万美元的收入。
《财富》杂志评选出的2007年全球25位最具有影响力商界领袖中,贝克兰梵排在苹果集团的乔布斯和新闻集团的默多克之后,名列第三。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高盛成功的秘诀
贝克兰梵于1975年获哈佛大学的学士学位,1978年获哈佛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他言谈和蔼,颇有亲和力,与人们心中极具“攻击性”的华尔街投行巨头的形象略有出入。这是一位谦和的学者,和华尔街的风云人物似乎有些差距。
高盛如何独善其身
众多华尔街投行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而备受困扰,高盛如何独善其身?贝克兰梵心知肚明:对市场冲击,金融机构的反应素以羊群效应著称。这种行为,受到复杂但有缺陷的风险管理模型的驱动。这些模型认为,个体机构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几乎没有互动。不过,尽管存在这种趋同冲动,在此次级抵押信贷市场的危机中,银行的风险管理表现不能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结果的全然不同因此十分惹人注目。
在一个极端,高盛表现卓越——发布的收益数据节节攀升,抵押贷款空头头寸的巨额利润抵消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投资损失 。而在另一个极端,美林和花旗集团减记了巨额美元资产,并失去了首席执行官。如何解释这个差异呢?
贝克兰梵认为高盛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直到最近,高盛一直是合伙制——这是人们发明的最好的风险控制机制之一。合伙制要求对共同利益进行高度的互相监督。尽管高盛已成为上市公司,但这种文化仍然得以保持。
他解释道,公司不仅坚持市价结算原则,还非常强调确保经常就风险问题与高级管理层沟通,“更多关注”潜在问题风险,挑战“企业集团领袖就影响整个公司的风险作出独立决策”的理念。通过众多管理委员会对风险做出全面评估。该公司建立了严格的问责制。
最重要的是,高盛将与业务经营人士相同的地位、名誉和回报,给予参与控制职能的人。该公司不断将人力资本在风险控制与业务运作反复轮换。
我们不妨将高盛与其他任何一家大型银行做一下对比。在那些大型银行,风险管理常常沦为纯粹的合规行为。这样一种文化中,交易员轮换岗位不够频繁,尽管银行的回报率会因岗位人员的稳定不断增长,但人员的风险总是有可能会带来惨重的损失。
其实,贝克兰梵心里最清楚,因为这与董事会结构有关系。在美国的治理模式下,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职位往往没有分离,而董事会的主要成员是非执行董事,他们通常缺乏风险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最近一轮信贷周期中,这些非执行董事允许整个银行业体系的风险大幅上升。他们还批准了首席执行官们的薪酬待遇,其中包括失败奖励,这鼓励了风险的上升。
作者简介: 辛乔利,获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MBA学位,现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
上一条: 海外并购 中国向印度学什么
下一条: 08年全球科技业并购额将高达千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