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对独立董事的作用,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独立董事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也有人认为独立董事只不过是一个花瓶。这种争论的关键在于对独立董事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没有真正搞清楚。
从独立董事承担的职责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独立董事要完成职责需要哪些方面的条件?根据规定,独立董事要对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和程序合法性、会计政策的稳健性、重大事项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而要真正履行上述职责,独立董事不仅需要专门的财务会计专长,而且还必须熟悉同行业以及公司自身的经营情况,甚至必须拥有相当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否则,独立董事怎么可能发现问题并做出准确判断呢?即使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可以聘请外部审计或咨询机构,但也只是辅助性,至于监督事项是否会影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往往是难以界定的,同时这也是一项费时费力又可能不讨好的事,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几乎看不到此类事情的发生。另外,在强制独立董事必须发表意见的前提下,如果独立董事认为某项事件对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负面影响,但事后却发现自己判断错误,又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董事更多的是采取息事宁人、跟着董事会意见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能希望这些独立董事能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除此之外,独立董事还必须在个人特性方面具备较高的素质,如勇于承担责任,具有诚信敬业精神等。
其次,上市公司需要独立董事干什么?尽管独立董事制度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往往将其视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待。而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说,由于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独立性的问题,使得管理层从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方面推动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建设成为几乎惟一的选择。尽管目前市场对独立董事制度持批评的意见很多,但总体上来说,独立董事制度有比没有好,但千万不要寄希望于独立董事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就从监管和上市公司两个方面对独立董事制度提出了挑战和要求,即不能让独立董事承担过多的职责和责任,尤其是在相应的权利和免责条款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更可能适得其反,让一项好的制度安排走向了它的反面。例如,很多人不愿意担任独立董事,已经有一些独立董事退出了上市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负面例子。从监管的角度看,独立董事的职责定位非常明显,主要是强化董事会的独立监督职能,但这种独立监督职能应是有范围和有限度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希望借助独立董事解决董事会监督的主要部分。
最后,把独立董事制度放在上市公司的治理体系中加以考察,我们发现,上市公司的各项治理机制的制度安排本身是一个系统,相互之间既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治理机制的作用,反而会削弱整个治理系统的效力。原因一方面在于治理机制的制度安排存在政策的递减效用,而且在突破某个极限后,正的效用还会转变成负的效用,独立董事的退出从某种程度说明了这一点;另外,过于强调独立董事会造成对其他治理机制作用的忽略,不利于从整体的角度推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
中国公司治理的完善不可能寄希望于独立董事,就像现代法治社会不能寄希望于包青天一样。
上一条: 杨元庆"包装"记
下一条: 公共政策执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