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商业的根本变革,它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和方式,使产、供、销环节与市场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IT打开了EDI与电子商务的新天地,电子数据交换与电子商务的实现当然要靠高科技的支持。我国数据通信业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为国家经济信息化网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EDI与EC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平台。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日臻成熟与完善,同样为EDI与EC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高科技的技术支持,必定要建立在完善、科学的管理之上,商业企业内部MIS的全面管理,作业流程的规范,有关标准的统一,这都是EDI和EC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商业企业而言,无论是零售商场,连锁配送还是大型超市,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均指由人、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共同组成的为商业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提供服务的信息处理系统。其功能是收集、处理、传递、加工、储存、维护和使用信息,以管理企业的现行事务,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对企业大量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而实测企业的现实运行情况,利用已发生的数据,控制当前,预测未来,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商业企业管理系统不同于早期的POS,ECR,也不同于EDP--用于管理的单项单功能的电子数据处理。就功能而言,EDP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局部工作的工作效率,但与全局的整体效益的提高却是两个概念。日常事务工作中,尤其在基层的具体操作中,大量的十分规范的重复性工作(我们称为结构化处理),用计算机取代手工操作,当然使效率成倍提高,差错率明显减少,这也正是计算机的应用从军事、科学计算、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拓展到用于管理的数据处理领域中最早最有效的尝试。例如,财务中工资的处理;资料管理中人事档案的处理;教务中学生成绩的管理等等。商业中,ECR电子收款机的引用、POS零售实时系统的实现,同样为计算机这个智能工具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打开了缺口。利用其性能所长,采集第一手数据,为后台的分类处理奠定了基础,使销售、库存等单方面的统计和管理成为可能,事实上在各大、中、小商业企业中目前已普遍使用。
但是,作为商业企业的整体效益而言,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企业内部的组成结构,经营模式,商品的适销对路,制度的严格,管理的科学,核算的准确,进货渠道的选择,库存占有资金的比例,流动资金的利用率,市场预测的准确性,适应市场变动的灵活性等。只有对全面情况的把握,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才能完成全局目标,才谈得上追求总体效益,这也正是企业MIS系统开发的必要性。
无论是采用传统的结构化系统生命周期法,还是采用原型法,或是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总之,我们必须从企业现状的调研人手,详细了解它的外部环境,生存机理,以及内部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和业务工作流程。尤其搞活在各部门、各业务环节运行的同时,伴随其发生的一系列数据信息,主要指那些表格、文档、票证、单据的生成过程以及在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来往传递。在经历了第一手的全面调研后,抛开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物理细节,而概括出抽象的逻辑功能,即只分析企业围绕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递(而不纠缠于哪个人在哪个地方的具体操作细节)。
为了使信息的保存、加工和传递无一遗漏,通常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使从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换到企业内部的每一条重要信息的来龙去脉,以至每一个重要数据所引起的相应各环节的呼应处理,都完全覆盖于其中,再加上综合的数据信息的管理--结构合理的数据库的设计,构成了企业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的逻辑模型。逻辑功能的物理实现,是在完成了面向问题的逻辑分析之后,转向面向解决的物理设计。根据企业的物理布局、各部门的地理分布,企业本身的财力物力资源,甚至现有设备的尽可能充分利用,再进行网络布局和结构的设计以及新设备的购买和安装、测试和调试
上一条: 山东某石油化工厂液氯钢瓶爆炸
下一条: 商业银行的IRP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