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数字鸿沟

内容摘要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数字鸿沟"问题,是指许多企业在建立了通信-计算机网络之后,网上信息流贫乏、数据环境混乱,与企业管理决策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介绍了成功的经验。



引 言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数字鸿沟"问题的谈论多起来了。通常认为,数字鸿沟是经济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国际上,是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在国内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过程中,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集团企业),在重金投资建立了一流的通信-计算机网络之后,网络系统上信息贫乏、数据混乱、应用系统相互割裂成为一些"信息孤岛",远不能支持管理决策。这就需要我们深思: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战略,应该找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数字鸿沟"究竟在哪里,研究跨越这种"鸿沟"的策略和方法。



从人力资源系统的集成谈起

  不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建立新一代的集成化人力资源系统(Integrated Human Resource System,简称I-HRS)。实际上,许多单位都是分散、孤立地开发工资管理、人事管理和干部管理等等应用系统,然后再考虑如何通过接口实现集成。例如,开发工资系统时,职工张华的工资单编号是0124;开发人事系统时,按职工档案编号,张华的代码是   1306003。这样,工资系统和人事系统要互相交流数据,就需要建立数据接口(如图1)。人事系统读取张华工资数据的接口程序1,是通过数据接口表将1306003转换为0124,才能得到张华的工资数据;反之,工资系统需要张华在人事系统中的数据,接口程序2先将0124转换为1306003,才能检索到张华的人事数据。

  随着发展开发了职务跟踪系统和劳动成本系统,以便提供有关职工的培训、工作经历和劳动成本信息。这样,4个应用系统要相互交流数据,就至少需要12个接口程序和相应的数据接口表,如图2所示。

图1. 具有两个系统和两个数据存储的接口

采取分散、孤立的开发方法,从工资系统逐步扩展起来的人力资源系统,因数据存储组织不当需要建立接口而错综复杂。这种系统即使能运行,因为各数据存储间频繁的相互转换,也是低效率和脆弱的。

  我们假定每个应用中只有一个数据存储(实际情况是一个应用使用多个冗余的数据存储),表1列出了为联接孤立应用所需要的接口数目,这些接口的数目和复杂性随着新的应用项目的增加按几何级数增加,如图3所示。可见,通过接口来实现一些分散、孤立开发系统的集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总体数据规划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相关应用项目的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协调。通过这项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的共享,而使数据冗余最低。图4说明集成化的人力资源系统,必须建立"职工主题数据库"为所有应用共享。让我们比较一下图4与图2,用主题数据库来取代繁杂接口的数据环境,各应用之间通过存取共享数据库交换数据而实现系统集成,是何等的简捷。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性的看法:系统集成的本质是数据集成,即建立共享的主题数据库;或者说,搭建主题数据库这座"桥梁",就可以跨越系统集成的"鸿沟"。

信息资源规划是基础性、先导性工程

  在许多企业中,所谓的信息系统实际上是一些互不关联的数据结构和一些程序的堆砌。这类信息系统已变成一张难解的、充满冗余数据存储的复杂大网。由于每个应用所存储、变换的冗余或重迭的数据紧紧交织在一起,要修改或扩充这种系统的任何部分,都是十分困难和高代价的。事实上,那些期望通过建立数据接口来实现系统集成的企业,也只是一种期望而已;可能五年、十年过去了,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系统集成问题,而由此造成的数据环境的混乱,却越来越严重。

  全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是一种重建工程,而实施这种重建工程的基础和先导工程,就是全企业的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简称IRP)是指对企业的管理活动所需要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进行全面的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这是我们自80年代中期引进F.W.Horton的信息资源管理(IRM)理论、James Martin的信息工程方法论(IEM)和William Durell的数据管理(DA)等理论与技术,结合国情实践而形成的一套科学、简明、实用的技术方案。

  不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尽管信息资源规划范围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方面和工作步骤大致是相同的,即调查分析信息需求和数据流,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建立全局和各职能域的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信息体系结构模型。

调查分析信息需求和数据流是按管理职能域进行的最基础的工作,包括整理、定义上网交流数据的格式和内容,对内外、上下数据流进行量化分析。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是指不同范围(行业领域、大型集团企业或其子公司、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标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和数据库表标准。这些标准的建立,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继承已有的成果、扎实细致的工作和一个不断改进修订的过程。

建立全局和各职能域的信息系统框架是在大量的分析综合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是按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由部门领导、信息主管(CIO)和系统分析人员共同从整体上构思和把握的信息网络/信息系统框架。其中功能模型是系统的功能结构框架,数据模型是系统的数据结构框架,体系结构模型是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关联结构框架。

上述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包括对大量复杂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尤其是在众多人员分小组进行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定义与理解的一致性。资料的存储、修改和后续应用开发更需要规划信息和知识的连续性。为此,需要有效的软件工具支持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建立计算机化的文档--信息资源元库(Information Resource Repository,简称IRR)。我们研制的软件工具IRP2000是帮助企业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得力工具。它将信息资源规划的标准规范和步骤方法"固化"到软件工具中,为业务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营造紧密合作的环境(见图4)。



图4. IRP2000主要功能模块



怎样确保ERP系统实施的成功

  当前,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各种解决方案层出不穷。其中,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方案的成功率很低。人们从不同的侧面在探究其原因,看来不是某一厂商的ERP方案好坏、软件系统好坏的简单问题,也不能一概归结为管理上的原因,还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认为,一个企业要准备引进某一ERP软件系统,企业领导和信息主管(CIO)至少要很切实地思考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企业当前的管理模式与ERP软件系统所支持的管理模式有多大差距?

  •完全采用这个ERP软件系统,还是选取其部分模块?

  •按ERP软件系统的管理模式重构业务流程的难度和风险有多大?

  •如果选取ERP软件系统或其部分模块,那么与企业现有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有多少?

  •这些接口由谁来做?是ERP软件供应商做,还是企业自己做?等等。

  其实,在上述问题中还隐藏着更为关键性的技术-管理问题: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有没有建立起来?如果企业还没有完善的信息标准,打算结合ERP软件的引进建立吗?ERP软件供应商能否提供建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服务?如果企业有了信息标准,怎样解决企业的信息标准与ERP软件系统中有关标准之间的矛盾?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涉及企业的信息资源规划(IRP),因为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妨害信息资源的共享。我们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深刻体会到,企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无论是开发还是引进,都应该建立在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之上,都应该由企业把握信息资源标准的主动权。只有做好奠基性、先导性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才能建立起集成化、网络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简单说,信息资源规划(IRP)与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关系如图5所示:下面巨大的基石支托着上方的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

图5. 信息资源规划(IRP)与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结论是:对于企业信息化工程、上网工程或开展电子商务来说,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IRP)是比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更为重要的概念。ERP只是应用系统的一种,而IRP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我们强调IRP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理念,IRP是开发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首长信息系统(EIS)、计算机集成化生产系统(CIMS)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等信息系统的奠基性、先导性工作。

上一条: 跨行业求职,给你的简历化妆

下一条: 联想的优势还能持续多久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