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商场的搏杀与较量被淹没在一片广告的喧嚣之中,如果说市场经济的演进已经无声无息地拉开了中国商战的帷幕,那么广告则是擂响了这台大戏的威风锣鼓。 广告,是企业与企业间浮出水面的实力较量? 广告,是产品与产品之间角逐的另一种视线? 广告,是艺术对商务的包装? 广告,使商品增加了智慧的附加值? 广告,是品牌经营的必由之路? 抑或是广告造就了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弱肉强食? 也许,国的企业家根本来不及思考如此繁杂的问题,便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广告大战。 纵观国内广告业发展的情况,且不比照发达国家,就算与港台地区相比,无论在创意、制作上,还是在投放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至1993年,国内广告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约0.4%,预计到2000年才达到0.9%,而香港和台湾在80年代末期均已达到1%左右;国内人均广告费尚只有香港、台湾的1%左右,国内广告总额(1993年134亿元)甚至低于美国最大广告主一家公司的广告投入(约2O亿美元)。 尽管如此,8O年代以来,国内的广告投入迅猛增长,多项指标创全球最高纪录,1981年—1993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超过香港、台湾,广告营业额平均年增长40%,广告经营单位数平均年增长超过20%;广告从业人员数年平均增长超过25%。 到1996年底,国内广告营业额突破30O亿大关,达366.6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广告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达到52871家51208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与7.3%,增幅较上年下降了1.6与9.1个百分点,是这几年增长最低的一年,也是发展较平稳的一年。尽管如此,神州大地,一派“中国广告在行动”的景象,还是叫人欢喜叫人忧。 国内媒体以电视、报纸、广播、杂志四大媒体为主。四大媒体1996年营业额为183亿元,占全部营业总额的1/2,可谓撑出了广告业的一片天。 从1986年—1996年10年间,四大媒体的发展势态非常迅猛,去年电视广告营业额达90.8亿元,报纸为77.7亿元,杂志为5.61亿元,广播为8.7亿元,分别比10年前增长67倍、30倍、15.7倍和24倍。1996年电视经营单位2625家,从业人员22955人;报纸广告经营单位2231家,从业人员19352人;杂志广告经营单位3825家,从业人员19352人;广播广告经营单位99O家,从业人员7664人。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可以把广告信息及时传播给受众,不但能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树立品牌形象和公众形象,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国内媒体多为国有制性质,消费者普遍对其传播内容信赖度较高,所以广告的注目率也高,但是国内媒体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其一,以新闻为中心,广告为辅,因此广告容量有限;其二,垄断现象严重,竞争矛盾较大。这种情况使得媒体经营单位可以利用其特殊地位谋取最大利益。如CCTV的广告招标、地方媒体直接掌握客户、媒体价格大幅度提高等。但近年来,报纸扩版、刊物增加、电视频道增多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求矛盾,而且迫使媒体“屈尊”走向市场,加入市场竞争。媒体“坐山虎”的“老大”地位开始动摇了。近几年来国内媒体的广告业务明显受到了发行量、收视率的影响。中央媒介除了中央电视台外,几乎都出现了广告投放不足的局面,而地方权威媒介,尤其是晚报、卫视却是客户盈门。《羊城晚报》、《新民晚报》、《钱江晚报》、浙江卫视、东方电视台等媒介年广告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而一些行业和社会团体主办的报刊,由于发行上的局限性,广告量明显不足。可是,目前国内媒介除政府扶持补贴的之外,都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严峻跳战。以至于有一种说法颇为盛行:“中央级报不如地方级报,省报不如市报,市报不如晚报”。 这种情势,也“逼”出了媒介的一些新的运作形态。近来有些电视台和电台采用联办的形式将某个栏目“包”给有实力的代理公司,双方共同负责对栏目的策划、设计、制作,媒体负责播出,代理公司负责广告发布。这样的方式既使栏目的设计质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媒体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值得研究的道路。 本世纪末到21世纪之初,由于新技术革命、信息工业的发展,计算机、新材料、光学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在传统四大媒介以外,又拓展出许多新的媒介技术。目前,置身于广告业的人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新科技对广告业的巨大影响,且不说电脑三维制作、电脑平面设计、电脑喷绘、电脑刻绘以及各种各样新材料的广告灯箱等。只要了解到Internet的逐步普及给人们的信息交流带来的巨大影响,就足以令人惊叹社会传播形态的飞速变化。 同时,也让人不得不在心底一问:四大金刚这片天,还能撑多久? |!---page split---| 广州和上海的广告同行都有过这样的感叹:“现在经营广告公司,难啊!”难就难在没有业务做。有人认为拉不到业务是由于现在僧多粥少,其实不然。1996年,国内共有25726家广告公司,从业人员388675人,营业额达156.8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3.4%、56.1%和46.3%。与1995年相比,从业人员的增长和营业额的增长远远超过广告公司的增长比率,广告公司的增长并未造成营业额的下降。那么没有业务做是什么原因呢?现在十有八九的广告公司经理在为生存问题煞费苦心。有的准备搞多种经营;有的打算结合本行业帮客户做销售;有的盘算着用高回扣从别人嘴里挖饭吃;但很少有人从自身找原因,也很少有人以发展专业、靠技术和实力打天下的思路来看待问题。 现在广告市场已不像几年以前,那种靠拉关系、“拍肩膀”拉单的时代渐渐成为过去式。有见识的企业家在评价广告公司能力时,心里都暗揣着自己的尺度,那就是看对方是否摸得准市场的脉搏,是否能紧贴营销的实际,也就是如何把广告手段与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互相融汇贯通,以销售实绩来直观地体现广告的服务质量。 这种既有营销策略,又有操作实力和技术的广告公司是目前国内广告业发展的方向。近几年来,跨国公司的进入,将会使那些生存在权力经济下不思进取的广告公司举步维艰,国内广告公司面对内外竞争的双重压力,求生存求发展关键还在于要从自身的进步上寻找出路。一是以精致的专业服务取代“人际关系服务”;二是明确内部的专业分工和公司的专业领域方向;三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经济;第四,要有参与国际竞争的眼光。 广州的广告公司在这些方面显然走得比国内其他地区的同行更快些。1996年11月1日,广州地区综合性代理公司委员会成立,简称广州4A。4A组成中一半是跨国公司,另一半是本地公司。本地公司除在市场调查、整体策略、媒体组合方面略显逊色外,其他方面与跨国同行的水准不相上下。 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下,国内的广告公司会有突飞猛进的表现。当然,对广告之路上的许多团队来说,难免会经历一个“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痛苦过程。 国内广告主由于体制不同、处境不同、认识不同,对广告投放的态度也明显不同。 国有企业(酒业除外)大部分由于机制原因,对广告费的支出一般较为保守,其他企业的步子则要迈得大一些。从趋势上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不管企业愿意不愿意,广告的投放力度必然会大大增加。目前许多国内企业在广告大战面前有点不知所措:广告究竟该投多少?投多了,怕入不敷出,投少了,怕不见起色,反而花冤狂钱。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企业变得小心翼翼,对广告支出十分谨慎;而另一些企业则不知跟谁较上了劲,扬言:别人投得多,我投得更多。 1995年夏初,北方某空调抢滩广州市场时,关照《广州日报》,只要本地那家竞争对手登广告,他们也登;对方登多少、登多大,他们也照样。而本地的竞争对手也预留《广州日报》的广告版面,声称届时他们要拿出“绝妙的一招”与对手拼死一搏。这样的短兵相接,与当年的CCTV招标大战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当时孔府宴酒以3O09万夺得标王,竟比第二名多出709万元,比标底多出18O9万元。但这与1996年甚至1997年的招标相比,又如同芝麻和西瓜般的失重。1996年招标,秦池酒厂更是君临天下,傲视群雄,卫冕标王的身价令人惊骇:3.2亿元。 社会舆论在惊愕之后,对秦池他的批评和指责也纷至沓来,而话题的指向,也反映出国人的思考渐渐逼近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问题。人人禁不住要问,秦池在单一媒体的巨额广告投资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效益最优化的原则?当然也有人士认为,这样的投入是非常合算的,理由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到焦点访谈的黄金时段中,平均收视串不会低于20%,这意味着拥有8.5亿电视观众的中国,有近2亿人同时观看着节目,这种大面积的覆盖,其影响力之巨无可比拟。 中央电视台的强大号召力,促使国内各大企业蜂拥面至。1997年招标大战,又涌现一批广告大户:深圳飞亚达、长虹、赊店、维维、太极、娃哈哈、春都、一洲、海尔、三株、万向、康佳、小霸王、春兰、爱多 VCD、步步高、远大、新大洲、乐百氏、椰风、汇源等,投标总金额达24亿元。 奇怪的是,闹得轰轰烈烈的招标大战,竞见不到一个外国品牌来参战,恐伯没有谁会认为是广告意识不够,或是资金不雄厚。事实上,仅宝洁公司1996年在大陆投入的电视广告费用就达6.87亿元,是秦池的2倍多,只不过人家不是这种投法。 外企的这种冷静态度,虽然出乎意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外商坦言,CCTV的标王现象实际上是媒体市场不够成熟,机制不甚健全的表现。 其实,广告只是现代企业营销整合中的一部分,它必须与产品技术、质量、市调、管理、公关等因素互相配合和支持,方可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片面夸大或轻视它的作用,都是不理性的。 虽然具有正确经营思想和长远目光的企业还不算多,但值得庆幸的是,同样是在CCTV招标的硝烟之中,我们看到了齐民思集团和步云集团之后的动作。曾获得1997年CCTV标王大赛第二名的齐民思集团,在撤回2.2亿元广告费之后,宣布实施一项庞大的消费者满意工程,并出资20O0多万元赞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和建立奖学基金,投资2O00万元在全国设立销售服务网点,每年投资3000万元用于酿造技术和设备的改进…… 1996年投入3O0O万元广告费而一举成名的“步云”西裤,也撤回了4O0O万元用于1997年CCTV黄金时段的广告费。理由简单而直接,因为对步云来说,要“消化”40OO万元的广告费,企业必须达到3亿元的销售额。为此,“步云”必须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和销售网点,方能完成定额,而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投入。“步云”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将眼光瞄准中等收入者,降低价格,多推品种,集中力量抓生产、抓销售…… 同在CCTV标王争夺战中浮出,齐民思和步云的行动,很值得国内企业界思考。 |!---page split---| 市场之战,到处弥漫着广告的硝烟,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20年中,前10年广告是企业叩开市场的“敲门砖”,广告主的视线紧盯着的是投入与产出的相关程度;而后10年随着产业的逐步成熟,商战越来越多地在行业间、对手间展开,广告则将同行业对手间的市场份额之争表面化、对抗化、自热化,演绎出一幕幕刀光剑影、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以至于终于将“砖头”直接砸进了对手的后花园。 1995年,深圳。“美媛春”在“太太口服液”家门口挑起战火。 “美媛春”原是江西老区产品,仿佛不足一提,但经广州黑马广告包装后推出的系列广告运动,不仅在广州炒得热热闹闹,而且向全国渗透,号称1995年的销售目标是1亿元。“美媛春”首先以深圳为战场:紧跟“太太”身后,要打个“贴身战”。 “太太”迅速反应,推出“九五新装样式”,从包装上进行创新,又一次推出系列广告——“太太的温柔”、“女人的爱”、“做女人真好”等报刊广告,每一则都邀请成熟有韵、气质高雅的女性作模特,并配上诗句,其中“做女人真好”成为人们广为流行的口头语,当年每月产值达30OO多万元,奠定了女性口服液国内品牌“大姐大”的地位。 犹太人的经商法宝是“挣女人的钱、挣嘴巴的钱”。“太太口服液”应该是这种理念活生生的例子。你能赚女人的钱,咱就不会?1996年,“太太”根据地又冒出十几种专门针对女性的产品,除了口服液还有胶囊、片剂,势态强劲的有“丰韵丹”、“国氏全”、“宁红”、“靓靓花肠”、“金王花粉”……还有一个叫“太太美”的萄葡酒?! “太太”虽有一份稳定的国内市场份额,也同时还得照顾家门口的三亩三分地。1996年香港选美,是港粤文化团普遍关注的盛事,“太太”不动声色地成了选美的最大赞助商,并雇请港内的达彼思广告公司,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CF片,同时在两地播放。1996年在国内的电视广告费用投了3000万元,想必许多人都见过“太太”的“红帽子系列”和“水珠”系列的广告。几个轮次下来,香港小姐越挑越美,“太太”在香港也越卖越火。 战事一年更甚一年。到了1996年,“太太”遭遇了更强劲的对手。 以“养生堂龟鳖丸”起家的海南养生堂公司,突然推出了取名“朵而”的女性保健品,并反复在广告中诉求:“朵而胶囊,由内而外的美丽”,比起“太太”的广告语“肌肤健康美,女人真的美”,更为简单易记,“太太”似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场赢取女人芳心的广告大战的序幕又拉开了…… 每当一个新产品上市赢得市场丰厚回报的时候,追随者也会蜂拥而至,抢夺原本属于你的市场份额。面对“敌人”的进攻,“太太”的广告反击也可谓煞费苦心:一要凸现自身的独特功效,诉求针对细分目标群;二要抓住目标受众的消费心理,以温情来打动消费者;三要追求广告风格的统一,使每组广告形成彼此间的照应和支持…… 如此没有硝烟的广告征战,似乎也没有尘埃落定的宁日。 要论广告对产品的支持,实在讲究的只四个字:“准”——广告诉求要到位,说服对象要准确;“稳”——广告运动要有章法,稳中求胜;“狠”——一旦找准定位,投放要有力度;“久”——广告运动最忌大起大落,虎头蛇尾,企业做广告要结合产品的生命周期,要有后劲,否则“不进则退”,最终会退得不见踪影,欲“东山再起”,难上加难。 不知大家还记得“奥林”这个品牌否?80年代末,在国内非常火爆,电视CF的水平在当时已算不错:一群活泼、富有朝气的年轻人,举着奥林饮料,高唱“奥林、奥林”。又逢奥运会期间,“奥林”这品牌很叫得响,总感觉跟奥运会有关系。 健力宝倒确实赞助中国队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和汉城奥运会,但还没有建立一定的品牌形象,大家也知道“健力宝”,但往往喜欢“喝奥林,看奥运”。再往后,奥林的广告就没什么新花样,渐渐地连广告也看不到了,大概奥林觉得销路不错,就不“白花”广告费了,面健力宝在北京亚运会上,以26O万元买断了亚运火炬传递活动赞助的专利权,贴有“健力宝”标志的亚运火炬传遍了大江南北,“健力宝”的知名度在中国老百姓心中大大提高,销量剧增,仅仅两年时间,产值突破了亿元大关。 随后“健力宝”又一次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巴赛罗那奥运会捐赠60万元人民币;赞助166万美元给中国少年足球队赴巴西受训;成立“李宁体操学校”,走出国门进军美国…… 而“奥林”饮料90年代在市场上就几乎销声匿迹濒临破产边缘了,1995年奥林被深圳中浩集团收购。到1995年底,只在山东一带销售,每月销售总额也只有十几万。1996年奥林生产了蒸馏水,准备在深圳雄心再起,但已困难重重:一方面,大众对“奥林”品牌多已淡忘,等于从零开始,资金投入之大难以估算;另一方面,深圳纯水类品牌多如牛毛,益力、抬宝、景田、乐百氏、天地人等市场占有率相当高,加上其他品牌的分割,所谓“僧多粥少”,奥林的未来凶多吉少。 但是,健力宝这两年响声也越来越小,似乎有退隐江湖的意思,是迫于洋饮料大量涌人中国造成的巨大压力,还是李经纬经营策略的调整,已完成了单一饮料向多元化、系列化体育用品的过渡呢? 最明显的是“96年春季全国糠酒交易会”上,泰国红牛、维维豆奶、可口可乐的“阳光”和“天与地”、百事可乐的“百变果仙”、强力集团的“隐雪”、海南的“园之梦”等企业势在必得、咄咄逼人的态势,令人吃惊。与此相比,作为饮料“大哥”的健力宝集团却显得缺乏生气,一副底气不足的样子。当年电视广告的投入远远低于乐百氏(470O万)、维维豆奶(370O万)、可口可乐(310O万)、娃哈哈(4700万)、红牛(沥O0万)、宝中宝(25O0万)等饮料的投人。健力宝如何面对这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呢? 潮起潮落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广告“准”、“稳”、“狠”、“久”这四个宇的讲究上所存在的差距,不能不说是一大原因。至少,这四个字构成了看清“广告大战”风云的“滤色镜”。 |!---page split---|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一语双关又气势如虹的广告词一夜间传遍了中华大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中国有一个联想集团。在国际一流品牌IBM、Compaq、惠普、AST强占中国市场的今天,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联想1996年挑起的PC大战,而老牌PC厂商——长城计算机的卓著表现,构成了1996中国PC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 联想于1996年3月挑起的PC价格战,一举打破了大众对高档PC价格高不可攀的心理顾虑。此后,推出了系列广告运动,如暑期的“l十l”行动,9月的盛装发布以及协同宏基的BC“双子星”,联想的产品可谓应有尽有,联想的广告可谓群星璀璨,并且势不可挡。 相比之下,长城在这一年中显得后劲不足。1995年的“金长城”出奇制胜的广告策划和借助IBM的“兰色西风”,使得整个长城辉煌夺目。面对1996年联想那种有条不紊、步步为营、一浪高过一浪的整体营销策略,长城显得有些吃力。同样是面向家庭的PC广告宣传和促销,长城的“七项全能”概念虽新颖,却无奈市场行为慢了半拍,让联想占了先机。单就1996年第三季度而言,联想的市场占有率约比长城高出3个百分点。 长城公司的总经理是一位博士,而负责市场推广工作的经理也是个北大博士,故圈内人士常以“博士策划”来形容长城公司的广告和销售工作。早在1995年,“博士策划”就显出强大威力,长城公司的软性广告文章在全国报刊上频频发表,其丰富的创意和敏锐的评论使得长城产品格外与众不同,这使得长城以区区二、三百万元的费用赢得别人数千万元也难以获得的功效。 1996年“博士策划”依然迅猛,但效果已不如1995年。究其原因,其一,其高水平的策划已被人家学去;其二,联想的“水桶理论”显出更大威力。 “水桶理论”意旨:水桶的盛水量是由其最低而非最高的那块桶板决定的,在管理上意味着,首先要发现和不断更换最低的那块桶板,从而提高整体的运作水平。 国内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取得竞争优势的关健在于产品、技术、管理、营销、广告、公关等各环节的有机组合,亦即通过提高整体水平的质量来谋取优势,从联想1996年的大幅度进展中我们看到的是整个集团的“扳块移动”而非个别方面的突飞猛进。 整体营销策略,即制定全面、统一的产品或服务推广策略,运用广告;公关、市场推广等各种专业技术,结合多方面资源和力量,完整地向消费者融合,追求1十l>2的行销效果。 扬·罗必凯称整体营销策略为“全蛋经营概念”,以鸡蛋比喻整体营销:将蛋白、蛋黄、蛋壳及其它所属元素一一结合做到“团结就是力量”。因此通过整体营销策略,把广告有机地结合在推广工作上,能做到更统一、更全面、更无孔不入,达到最有效的市场效果。 对于整体营销策略,外资广告公司也有自己的说法,如奥美的“奥美营销合奏”概念,盛世长城的“广告巨无霸”,安历琴广告集团的“营销网络”等,国内企业在对“整体营销策略”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上显然是不足的。从CCTV招标大战到联想与长城的PC大战中,我们可见,广告这把利剑,如能在“整体营销策略”的军团中一马当先,则力量无比,若与军团分离,则会只是一把难以挥向战场的破刀而已。 日本电器、汽车在进入中国市场早期,似乎并没有做多少广告,日货以其优越的性价比轻而易举地掏走了中国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于是国内企业如梦初醒,争先恐后地引进发达国家的生产流水线和技术。在付出高昂的学费和惨痛的代价之后,部分国货的性能与质量终于不比洋货逊色多少了。商品的同质化使我们的企业松了一口气,想象着可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与“洋货”一争高低了。谁料到,洋鬼子们却毫不留情地挑起了“品牌”之战争,而首先杀将过来的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 对于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来说,这真是内忧未除,外患又至。1996年下半年,有“中国胶卷大王”之称的乐凯面对柯达、富士的广告大进攻,面对“公元”、“福达”相继落马后被迫进行的一场“阵地捍卫战”,战得颇为悲壮。 近几年来,经过艰苦的努力,乐凯公司相继推出了多种新产品,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乎,然而骄傲的乐凯人一迈出厂门就感到步履维观。 1995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感光工业市场萎缩,国外公司将目光瞄准了中国这块肥沃的市场。他们在广告媒体上投入巨额资金,掀起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并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国内大建专卖店和连锁店,在价格上,也不异本钱靠近乐凯(柯达在美国的零售价为5美元),并声称“5年不要利润”,对中国市场志在必得。 中国的胶卷市场份额,富士公司占了48%左右,位居第一;柯达位居第二;乐凯只有2O%左右,位届第三。据说,柯达计划在5年内将15亿美元的市场推广费用投入中国市场,而不求赢利,力图拖垮乐凯并打败富士。面对强大的压力,以往广告投入相当有限的乐凯公司被迫应战,宣称:尽管实力悬殊,但绝不退出这场竞争。 1996年9月乐凯开始在CCTV正大综艺节目播出广告;10月初,他们与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军报》联合推出庆祝建军70周年“乐凯杯”军事摄影大奖赛;10月末,他们与《大学生》杂志联合推出“迎97”乐凯《爱的旋律》大学生摄影赛,参赛者有来自港澳台的大学生;11月中,《第六届乐凯摄影艺术大奖赛颁奖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与此同时,在京的乐凯冲洗服务网点扩建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为此,乐凯公司1996年4月开始投入的宣传费用是前8个月的总和,乐凯今年广告预算为8OO万元。在今年春季,国内掀起了一个“知乐凯、用乐凯”的宣传高潮,乐凯公司准备了数万件精美宣传品和奖品送到广大消费者手中…… 半年多下来了,策划周密而贴切的广告运动,让乐凯尝到了甜头,外国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打击。乐凯广告的成功之道,自然也颇值得玩味:一是用公益性的广告活动来推广产品,使产品和活动本身的关联非常密切,大大增加了消费者与产品的亲和力,消费者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乐凯的质量和性能,为建立品牌忠诚度提供较好的基础;二是以喜闻乐见的摄影比赛为广告活动的主线,人人可以参加,广告也做得相当出色,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使用非本品牌的消费者;三是广告活动非常系统,并且针对每一群细分目标人群来设计,所要达到的受众既有一定的面积又有针对性。 如与柯达、富士这些国际品牌正面交锋,拼死一搏,恐怕是自不量力,甚至会自取灭亡。乐凯的广告运动采取侧面进攻战术,以“解放军”、“大学生”为诉求对象,以“爱军、爱国、爱心”为主题开展活动,唤起消费者对国货的信任和支持,与近段时期柯达、富士狂轰滥炸貌似温情、实则做作的广告相比,更能打动消费者的心。 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还在继续,世界感光工业领域惟一扛着中国旗帜的乐凯,任重而道远。事实上:乐凯之战既不是空前,也不会绝后,长虹彩电之战、健力宝饮料之战、希望饲料之战、活力28洗衣粉之战、青岛啤酒之战……同等境遇、同等意义,乐凯并不是惟一。
上一条: 中国·十年商战风云——企业形象战略(中)
下一条: 中国·十年商战风云——名牌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