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又给之前培训过的一家企业上课,这是我第二次见到老常,上次没有交流,这次多聊了几句。由于头顶的头发都开始稀疏了,原本以为老常和我年龄差不多,一问才知道,只有三十五六岁,研究生刚毕业就来到这家企业,一干就快10年,现在是分公司的总经理,管理着25个团队。再看看老常稀疏的头发,和眼镜腿边上的皱纹,哪里像一个30多岁的人,一看就知道,这10年,没少被折磨。还好,现在也是企业的高管,相比那些掉的头发,和增加的鱼尾纹,这10年干的值。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更加重视春节,这才是中国年,不管一年里有出息的,没出息的,到了年关,都要回家看看,给一年做个了断。 而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在春节的前后,也是员工离职跳槽发生频率最集中的时间。有的员工发了年终奖后,头都不回,拿着包就到下一家去上班。有的员工,春节过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当然也有的员工,之前还雄心勃勃,过年后一定要加倍努力,但回家被聚会中的老乡一怂恿,也毅然选择了将要“弃暗投明”。 对于60后70后而言,他们认为在企业里老板最大,有人一个工作能干到死;而80后却认为,老板和自己一样大,没有雇佣只有合作,如果哪一天互相看不上眼,可以不合作;而今天的90后,很多人认为,职业就应该流动,他们信奉“人挪活树挪死”。尤其是回老家过节,和以前的小哥们聚聚,几杯酒下肚,更加感觉,以前不如自己的人现在都比自己混得好,这一下子也激发了自己跳槽的欲望和决心。 年关附近,注定是跳槽的高峰期。 中国人总在比。尤其看到之前比自己差的,反而比自己现在舒服;看到同一个单位和自己同年进厂的,而现在的职位比自己高;隔壁的老张天天不上班,却比自己早出晚归挣得钱还多;看着自己发的年终奖却是同级别单位拿的零头,总会让自己有一种不值得感觉。 但有时候,往往结果却事与愿违,我们跳槽后却没有拿到我们原本羡慕的那些人的结果。我之前就认识一个朋友,几乎每一两年的年底就要换一家企业,有的是跨行,有的是同行业的不同公司,我记得他近五六年是从保健品跳到制药企业,从制药企业跳到了房企,从房企又跳槽到了保险,但每次到了一家新公司,都和自己的期望值有差距,那结果就是继续跳。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看着别人能够升官发财,自己却这么不尽如意呢?其实问题的根源只差在两个字上,那就是“积累”。 这就和炒股票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都挣钱的时候,那一定是除了机会和运势以外,人家已经积累的很长时间。这时候我们开始入市,但我们没有任何积累,没有任何磨砺,没有经验当然更谈不上教训,一门心思只想攀比别人怎么收获,到头来,只有眼红的机会。 对于我这么一个中年油腻男来说,过过往往鉴证了很多人,但所有做出一些成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在某一个行业做足了时间,充分了解行业里面的门道。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最后成为了相对的佼佼者。 其实每一个行业,每一家企业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只有一个,是因为我们太了解。就和比媳妇儿一样,我们不能拿别人家的媳妇儿的优点和自己家媳妇儿的缺点对比,那自己怎么看自己家的媳妇儿,怎么不顺眼。 其实我并不反对跳槽,选择的机会是给每一个人的,但我主张,用清醒的眼光,选择好了,就不要这一山望着那一山高,只要有足够积累,结果一定是好的。 之所谓跳槽穷三月,跳行穷三年。 最后又想起了老常那稀疏的头发,对,现在应该叫常总,常总是一个聪明人。 原创:孙波培训师
下一条: 人事管理的半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