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目前的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让我们看一些数据:从1985到2005年的20年间,共5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中,有34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居住,占64%;47位化学奖获奖者中有28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占59.6%;生理学或医学奖的46位获奖者中,有28位美国人,占46%;33位经济学奖获奖者中,有23.5位美国人(其中一人为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占71.2%。
美国的“氢弹之父”、“电子计算机之父”来自欧洲;欧洲免费输送科学家让美国爆炸了原子弹、制造出导弹、把人造卫星送上天、使宇航员登上月球;
美国最近十年的高科技企业三分之一有印度或中国的创始人;美国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接近40%来自外国出生。
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多人才呢?其中有这样一个情况:二战即将结束,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战争结束后,我们要做些什么?于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后,迅速以1个伞兵师、2个装甲师加上第6集团军重兵出击,掩护一支刚刚成立的“阿尔索斯”突击队秘密行动。“阿尔索斯”间谍部队的唯一任务,就是抢在任何国家尤其苏联之前,俘虏德国、意大利那些优秀的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搜集技术情报与资料,并劝服这些可以改变国家战略实力的科学家加入美国籍,为美国工作。
可见,他们对人才多么的重视。特别是美国英特尔公司说,如果美国的大学造就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那么美国公司就要在文凭背面贴上绿卡。微软比尔·盖茨曾说,必须欢迎这个世界的伟大天才,而不是将他们赶出这个国家…应当鼓励他们成为美国永久公民,这些人将与美国本土出生的天才一起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
国家如此,企业也不例外,外企掠夺人才的7种方式:
1、吸引留学人员,收割人才
为了争夺留学者,英国宣布到2005年,要使外国留学生占到本国学生的25%;德国计划也将这一比例提高到20%。近年来,外国大学把各种教育会展和留学咨询办到了中国人的家门口。2007年日本11万留学生,7.3万来自中国。
2、国外设立机构,就地取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不少外国企业在中国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设立了不少附属于企业的研究机构。目前,在我国设立研究机构的已有14个国家的跨国公司,成立研究机构近百个,仅北京就有15个。拿规模最大的贝尔实验室中国研究中心来说,400多人员,96拥有博士、硕士学位。这些机构实际上成了争夺当地人才的桥头堡。
3、合作办学设奖,养育人才。
清华大学近百种奖学金里,外企公司占了一半,北京大学总额400多万元的奖学金中,外企占了300万元。
4、兼并购买企业,连锅端才
思坦因曼思是德国的一位工程技术人员,因为失业和国内经济不景气,不远千里来到美国。他幸运地得到一家小工厂老板的看重,聘用他担任生产机器马达的技术人员
1923年,福特公司有一台马达坏了,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未能修好。正焦急万分时,有人推荐了思坦因曼思,福特公司就派人请他来。他来之后,要了一张席子铺在电机旁,聚精会神地听了三天,然后又要了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多时,最后他在电机的一个部位用粉笔画了一道线,写上“这儿的线圈多绕了16圈”几个字。福特公司的技术人员按照思坦因曼思的建议,拆开电机把多余的圈线取走,电机正常运转了。
福特公司总裁福特先生得知后,对这位德国技术员十分欣赏,先是给了他一万美元的酬金,然后又亲自邀请思坦因曼思加盟福特公司。但思坦因曼思却向福特先生说,他不能离开那家小工厂,因为那家小工厂的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
福特先生先是觉得遗憾万分,继而又感慨不已。福特公司在美国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人们都以进福特公司为荣,而他却为了报恩而舍弃如此好的机会。
不久,福特先生做出一个决定,收购思坦因曼思所在的那家小工厂。董事会的成员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一家小工厂怎么会进入福特先生的视野?福特先生说:“人才难得,因为那里有思坦因曼思。”
5、修改移民法规,开门迎才。
6、高层出国访问,顺手牵才。
7、雇佣猎头搜索,专猎英才。
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也是企业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管理说来说去最主要还是人的问题。管理者每天操作的虽然都是事,但首先要思考的都是人的问题。联想柳传志说,执行力就是把合适的人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战略好坏的关键取决有没有合适的执行人才。三星的创始人李秉?此担何掖永床磺鬃栽谥被虼鄙锨┳只蚋钦拢膊磺鬃月蚨鳌N业娜挝袷茄“魏徒逃切┨嫖仪┳只蚋钦隆⑻嫖易雎蚵舻娜恕K晕掖蟛糠志Ψ旁谟搜∠蜕稀?/p>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发出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叹。墨子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在于众贤而已。秦穆公为了求得晋国陪嫁的侍臣百里奚,秦穆公巧用五张羊皮从楚国的宛地换回百里奚;为了求得西戎的由余,精选十六美人送给西戎王,西戎也几乎由此而亡。
总之,企业的竞争不只是客户资源的“掠夺”,更是人才资源的“掠夺”。
上一条: 关注别人忽略的细节
下一条: 人才选用育留之人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