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业由小做到大,都会经历一个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阵痛过程。这个过程如何实现?大多数创业企业都是拿到一笔投资招兵买马的同时,匆匆忙忙建立一套制度和流程出来,这就难免出现阵痛的“磨合期”了。
其实完全有更合理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在创业企业初期的打拼中,其实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可行且有效的协作方法,只不过没有把它变成白纸黑字写下来而已。这一套行之有效的协作方法其实就是企业管理制度和流程的雏形。
打个比方。
原先创业团队成员都习惯中午开始干活(工作到很晚)。那么制度中可以先写下这么一条:
允许员工中午十二点上班,工作到晚上八点。
至于这个制度具不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试了就知道。而至于允许哪些员工可以,哪些条件下可以,不妨先放一放,以后再改。
于是公司就有了第一条制度。
可能有人要问怎么这样也可以?这个不如反问,为什么这样不可以?制度是人定的,只要适合公司发展,对公司和员工都有利,大多数员工都能认同,那就可以。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举例。事实上,绝大多数创业企业最后还是要朝九晚五,因为其他公司作息时间也是这样,不考虑合作伙伴至少也要考虑客户的感受。这个举例只是说明:
——创业期间,企业制度和流程完全可以想到一条,写一条;
——这一条留待实践的验证,可行就留下;
——未尽事宜,日后再慢慢补充。
这就是约定俗成最终形成制度的一种方式。
所以,企业并不一定让这些制度和流程一步到位。创业者所要做的是让制度和流程随着企业的壮大自行发展和健全,只要不让它们拖了企业的后腿就行。
在“约定俗成”的同时,创业团队也要开始逐步清晰企业的原则底线和价值观导向,或者叫制定“基本法”。类似:坚持不断创新,决策需要倾听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之类;
当企业有朝一日需要一个成型的规章制度时,之前草拟的“约定俗成”条款和“基本法”就是最好的制度雏形和构建基础。刻意地找一个企业制度的样板来复制反而是行不通的。因为创业企业的导向是求发展,而不是成熟企业的求稳健。
也正因为创业企业所处的阶段的独特性,创业企业制定的制度和流程需要把握一条重要原则:简洁流畅为先。
上一条: 创业企业用人管理的三个“槛”
下一条: 为客户传递价值的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