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下一步该做什么?”也许我比他更茫然,他茫然在不知所措,我茫然在不知他想要什么。其实,解决这一问题有一个简单方法,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召开一个战略研讨会,抓到问题的本质,一切都会释然。
一般来讲,讨论“下一步该做什么”的问题都是涉及战略问题。要么扬长避短,突出优势;要么拾遗补缺,修复短板;抑或瞅准商机——或市场缝隙,或对手遗漏,奋力超越。当然这样的问题最好是群策群力,可通过战略研讨会一并解决。比如,有一家公司就是这样找到企业增长的源动力的:
在他们年底的战略研讨会上,战略顾问请在场的二十几位中高层管理者对过去一年做个总结,请他们用红纸条写出认为公司做得好的地方,用蓝纸条写出做得不好的地方。半个小时过去了,大家林林总总写出了四五十条做得好的,也写下了四五十条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请老总根据大家的意见做总结。他把好的地方归纳成了10条,把不好的地方归纳成了15条。
然而,从这25条中看不出来未来的方向和重点。也就是说这个总结太多太杂,无法据此明确下一步该干什么,什么是明年工作的重点。于是,战略顾问又请大家把25条归结到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应该是什么呢?大家讨论了一会儿,最后有一个经理站起来说:如果我们归纳成4-5个方面,好像还能做得到,但只有三个,似乎做不到。
毛泽东不愧为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他曾说过,军队打胜仗靠的是两个结:一个是团结,一个是总结。于是,战略顾问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奔驰的圆环,在大圆内三条线分成的三个框里分别写下了客户、员工、产品三个词。接着,再让大家把刚刚写下的25条总结意见,依据相似性归类法逐条放进三个不同的框内。
其实,不仅打胜仗要靠总结,经营和管理企业一样靠总结。但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做总结,就像这个例子中的企业管理层那样,大家错误地认为总结越多越好。殊不知,很多的总结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抓不到问题的本质。因为抓不到本质,在未来的行动中往往不能复制自己真正重要的成功,也不能矫正自己真正需要矫正的错误。
回到问题的原点,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是:做企业的本质是什么?其实,真正能让企业成长的动力源只有三个,那就是客户、员工及产品。如果企业增长了,肯定是在这三个维度上某些地方做得对了;如果企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也肯定是在这三个维度上哪一个方面没有做到位。
企业的增长不外乎来自这三个源动力,而改善每一个方面的做法不外乎增加数量和提高效率:其一,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可能来自员工数量的增长,但在另外一个阶段则可能来自员工效率的增加;其二,企业的增长来自客户数量的增长,有时则来自客户价值的增加;其三,企业的增长来自产品数量的增长,有时来自产品效能的增加。
只要我们时刻盯住这三个维度反问自己:我还能采取一些什么措施,还能做一些什么创新来实现这3(客户、员工、产品)*2(增加、效率)=6个方向上的增长?只要发现一个新的可行的做法,就能让企业再变大一圈。同理,这样的方法也可用来分析个人的成长和选择。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并非一个完美的人,但却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性格、价值观等实际情况,在社会上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扬长避短的舞台。因此,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决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而是要跟据这些特点,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和位置。
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一种善于做具体事情的人。当然,很难讲哪一种人更好,只能说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你可以看看自己更偏向哪一种人,并以此来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职业生涯规划。
上一条: 富达总裁谈职业规划
下一条: 企业绕不过去的坎:价格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