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年之时,急流勇退,与王永庆等人将做事业作为人生享受相比,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对前者来说,虽是企业界的巨大损失,但是我们还是应尊重他们的选择,毕竟“新陈代谢”的“天则”在企业界同样适用,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急流勇退,盛年赋闲,这是中国企业家之幸,却恐怕是中国企业界之不幸。
急流勇退的功与过
2013年1月15日下午,知名企业家马云向内部员工发出信件,宣布于2013年5月10日的“阿里日”起,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一职,将全力以赴做好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工作。2013年4月10日凌晨,知名企业家史玉柱在自己的微博上突然发布了一条辞职的消息:“我辞去巨人网络CEO,至此我已不担任任何公司实职。终于彻底退休了,把舞台让给年轻人”……
在中国企业界,很多年富力强的企业家,似乎感染了一种奇怪的“传染病”,纷纷宣传退休,宣称要去享受真正的人生,而理由通通都是认为自己已经“老了”。比如马云,在今年3月30日深圳IT峰会上,证实了自己马上要退休的事,他说:“年纪大的人,容易记性不好。”史玉柱则在4月10日晚,巨人公司新发布的新游戏《仙侠世界》内测发布会上称,“互联网不能让我这种老年人在这里演出,我应该把舞台让给年轻人。”
但是,一查他们的出生日期,却让人吃惊:史玉柱出生于1962年,马云出生于1964年。两人都才50岁上下。众所周知,50岁正是政治家、艺术家、企业家等人群的人生黄金时段,无论是智慧,还是经验、抑或技能,都处在人生之巅。在如此华彩之年,史玉柱、马云等人却表现得如此暮气沉沉,纷纷宣称要退出江湖、归隐田园。中国企业界为何会出现这种“倚老现象”呢?
也许,马云在2013年IT峰会上的一句话透露了一点玄机。他说:“我们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来工作的,我们是来享受人生的,我们是来做人,而不是做事的。我觉得48岁以前我的工作是我的生活,48岁以后我希望我的生活是我的工作。”此话看似很有道理,但笔者很不赞同——做人与做事需要截然分开吗?你看王永庆、李嘉诚、巴菲特等人,能看到一种更高境界,那就是将发展事业,当作自己最好的生活享受——
王永庆,1917年出生。50岁时,正是他创办的“台塑”起飞的关键时刻。早在1967年,他就提出来,企业要实施电脑化管理,并且特别重视“企业再造”新思想的应用。
李嘉诚,1928年出生。他在50岁时干了两件大事: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邓 小 平的接见,随后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沃伦·巴菲特,1930年出生。50岁时,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这个投资最后让他赚的财富,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 …
案例比比皆是,不再枚举了。我只想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心中有激情,50岁仍是年轻人,仍是人生新起点。
该有怎样的企业家精神
当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思想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分地宣讲此种思想境界,对年轻的创业者们并无任何益处。这无疑是一种“卖老心态”。
还拿马云在IT峰会上的讲话为例。他称:“我不是学技术的,我对IT真不懂,我也不懂管理、不懂产品,我最在行的是如何贩卖梦想,怎么样把梦想变成现实上,我估计我比绝大部分IT人花的时间更多。”
对于同样身为创业者的我而言,如果想学人生哲学,我会去看《圣经》;如果想听人生感悟,我会去看《读者》。如果我面对马云,我最想听的是:如何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如何管理好一个企业?如何创新有生命力的产品?如何抓住消费者心理?但是,很显然马云和史玉柱们,对此已经不屑一提了。
笔者更喜欢那些看似内向、不善或不喜于表达,但具有实干精神的企业家们。例如,杨元庆会很乐于和你谈联想的创新产品和进夺市场的“双拳战略”;马化腾会乐于和你谈诸如Q Q、微信之类的系列成功的产品;李彦宏会乐于和你谈他的“语音识别系统”,或移动互联网战略;即使曾经引起很多争议的周鸿祎,也绝不会“装神弄鬼”,最擅长谈的也是技术微创新和颠覆性营销……
对于一部分企业家而言,在自己的黄金时代突然“退隐”,虽然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姿态,但不得不说是企业界的一种巨大损失。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但不应提倡。至于倚老卖老、装神弄鬼,那也就罢了吧!
下一条: “恐惧”深处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