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头,是一种以颈部为基点,将头部上下移动的人类礼仪,在绝大部分人类社会中表示“是”,即赞同、接受或者理解。但是在少数文化(如保加利亚、斯里兰卡)中,点头却是表示“不”。1872年,查尔斯.达尔文在其《人类和动物如何表达感情》(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一书中,对“点头”进行了初步研究。他通过与世界各地的传教士通信了解到,各地文化中几乎都以“点头”表示“是”。
对于这一礼节的来源并无定论,有一说认为这是出自人类婴儿期的本能,当婴儿寻找母亲的乳汁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做出点头动作,而当其不需要乳汁时,则会摇摆头部。另一说则认为点头是鞠躬的简化式。由点头想到了点头之交——交情甚浅,见了面只不过点点头而已;还想到了成语顽石点头,高僧竺道生的“众生皆有佛性”。
竺道生(355-434)东晋佛教学者,本姓魏,巨鹿(今邢台市平乡县)人。官宦世家,幼年跟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后来从鸠摩罗什译经,是鸠摩罗什的著名门徒之一。传说道生法师因为坚持“众生皆有佛性”,不容于寺庙,被众人逐出。回到南方,住在虎丘山的寺庙里,终日为众石头讲《涅盘经》。《莲社高贤传》记载:“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群石皆点头。”讲到精彩处,问石头通佛性不?群石都点头示意。围观者将这一奇迹传扬开去,很多人前来拜他为师。后来,顽石点头也逐渐成为成语,形容对人耐心教育,道理讲得透彻,即使很顽固的人也不得不心服。
那天,师父光临,好心的周总邀请了同城十来个不同领域的朋友到她家聚会,另外还请了三个香港朋友过来。正当大家聊得十分开心的时候,一位经朋友介绍,自称“从不出门见客、非常路痴”的“神医”姗姗来迟。果然来者不善,只见他出言不逊,不仅对在场的师父颇为无礼,还对德高望重的医学泰斗不尊,说某院士的技术都比他“还差一大截”,云云。
面对如此,一向富有正义感的我心情十分矛盾,如果出面干预势必得罪朋友,如果放任自流后果不堪设想。是风险寻求还是风险规避呢?的确让我思考了好一阵子。后来发现,在场的每一个人除了对他不住地点头,谁也没有任何过激的举动和言辞,相反,师父还一句句礼貌地“请教”他,让在场的我十分不解。也许是环境使然,此君自觉无趣,竟不辞而别。
是什么力量让大家如此宽容和接纳呢?直到翻开周总送给我的那本《河内哲老师演讲实录》,才明白了其中道理。翻开该书扉页,发现开篇第一章《点头温泉》,写的就是日本富山县那个闻名遐迩的点头温泉。传说古时有位迷茫人士走到此处,正在苦苦思索的他突然眼前一亮,只见面前显现出一尊观音菩萨像,并帮他指点迷津,激动得他忙忙点头称是。一传十十传百,该温泉因此得名。
是的,正如河内哲老师所说:“若我们能坦率地(很情愿地)点头答应,那么往往出现意料之外的,许多事情即会水到渠成。相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则往往不知不觉作茧自缚,因为很多时候,单靠自己的思考能力是无法打开一条出路的,(很乐意地)点头答应的时候(即欣然接受),便有机会得到不可思议的、难以言传的力量。”
可见,点头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力量。而且,点头意味着一种接纳、一种爱和一种放下。正如有人说得好,接纳自己的不接纳是真接纳,爱自己对自己的不爱是真爱,放下自己的放下是真的放下。临走前,师父说过一句话,我们要向空气学习,包容一切喜欢和不喜欢的,接纳一切。
上一条: 做企业,该放手时就放手!
下一条: 盘点最牛的五种创新招聘